湖南日报 2025-08-01 09:16:00
近日,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评奖委员会经投票表决,产生18部(篇)获奖作品。其中,有4位湖南人的作品,分别为诺亚童话《白夜梦想家》,蔡皋儿童绘本《不能没有》,弯弯、刘雪纯儿童绘本《妈妈的剪影》。
湖南这片浸润着湖湘文化基因的土地,历来是文学创作的沃土。在儿童文学领域,湖南作家群体以其独特的地域气质与艺术追求,构建了兼具思想深度与童真意趣的文学版图,既延续着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又洋溢着对儿童心灵世界的细腻观照。
湖南儿童文学的早期创作,多植根于本土的乡土语境。像谢璞的小说《竹娃》。竹娃每天跟着爷爷上山砍竹子,回家学着编竹筐。他勤劳、乐观,还会用竹子编竹蜻蜓、做竹哨子等。小说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乡土的气息。这种对地域生活的精准捕捉,成为湖南儿童文学的鲜明底色——不回避生活的真实,却始终以儿童的视角过滤苦难,留存温暖。
随着时代发展,湖南儿童文学的叙事场景从乡村拓展至城市,从现实延伸至幻想,但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未消解。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系列便是典型。笨狼的天真莽撞中,藏着湖湘人“敢为人先”的闯劲;其笔下的森林小镇,既有湘地山林的灵秀,又融入现代儿童的生活体验,让地域特色与普世情感达成奇妙共鸣。
湖南儿童文学创作者始终恪守“儿童本位”的原则,既不将儿童世界成人化,也不刻意矮化儿童的认知能力。他们善于以儿童的逻辑构建叙事,用孩童的语言传递深刻的生命思考。例如,谢乐军的《魔术老虎》系列,以“魔术”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元素为载体,探讨成长中的困惑与勇气:老虎的魔术时灵时不灵,恰如孩子面对世界时的无力与突破,在轻松幽默中完成对“努力”与“接纳”的诠释。
这种创作理念更体现在对“真实儿童”的尊重上。湖南作家极少塑造“完美儿童”,笔下的主人公多带着这样那样的小缺点:调皮、胆怯、爱较真……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角色更贴近生活,也让读者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对湖南儿童文学的评论,也经历了从“功能论”到“本体论”的转变。早期评论多关注作品的教育意义,强调其对儿童品德培养的作用;如今的评论则更注重文学性的剖析:语言的韵律美、叙事的结构巧思、形象的艺术张力,成为评论的核心维度。这种转变背后,是对儿童文学本质的再认识——好的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其次才是“儿童的文学”。
湖南儿童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始终在地域特色与普世价值、儿童视角与人性深度之间寻找平衡。它像一株生长在湘楚大地上的樟树,深扎本土的土壤,却向着更广阔的天空舒展枝叶,既为湖南的孩子们提供心灵的栖息地,也为中国儿童文学贡献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样本。这份坚守与创新,正是湖南儿童文学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