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热点
  • 正文内容

破除“唯论文论”并非“不要论文”

阅读:2729 次 作者:于钦金 来源:山东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9-08-19 10:08:00
基本介绍: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公布了职称评审结果,从教33年但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的理学院教师蒋化松如愿评上了教授。这是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3月,南京林业大学出台职称评审新规,对“教学专长型”教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而是以教学业绩取代科研业绩,重点考查其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成绩。(据7月24日《科技日报》报道)

  南京林业大学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的诞生,不仅创造了该校没有论文也能晋升教授的历史,而且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意义。这对激发引导高校教师由注重“写得好”向“教得好”的思想转变,推动和促进本科教学及中小学的职评工作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蒋化松作为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担任高等数学、概率论、数学分析等数学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的授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被誉为“南林高数演讲家”。由此说明,他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并不低,主要是因忙于日常教学而无暇写论文。以现时不“唯论文”的观点看,蒋化松被评为大学教授实属应该,也当之无愧。

  面对南京林大的做法和蒋化松的“逆袭”,或许有人认为,在今后的高校职称评定中,论文作为一个参评要素将会被舍弃,教学研究活动也就无须强求开展了。果真如此吗?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甚至是偏见。

  首先,从国家有关职称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看,这是对原有“限制性壁垒”的突破而非全盘否定。这样的改革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击中了职称评定的“软肋”。以往,论文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必不可少的要件之一,许多像蒋化松这样有工作业绩的教师,只因没论文而被拒之门外。“教得好不如写得好”,激励导向上的偏颇,让高校教师不重视、不投入教学,甚至导致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现象时有发生。应该说,这正是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改革的重点所在。

  其次,从论文的内涵要义看,它是高校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和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论文作为一种理论性文章,既是探讨问题和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工具。其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少了这样的活动,教师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学校教育也就没有改革和创新可言。

  再次,从高校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来看,撰写论文是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与中小学教师不同的是,高校教师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所任专业门类的专家、学者,有些甚至是某一学科领域中世界闻名的顶尖科学家。由此说来,教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撰写的论文,不仅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具体体现,更应是一名高校教师的“身边之物”。

  南京林大出台职称评审新政策代表了职称改革的一种发展方向,释放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但这绝不意味着高校不再评职称了,也不能以此去排斥或否定职称评定应有的激励、导向和促进作用。它只能说是为使职称评定更趋合理、公正,而对某一环节作出的适度改革或调整而已!

标签:学术,评职称,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