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吴翎君教授在近代史研究所作学术讲座

阅读:883 次 作者:李珊 来源:近代史研究所 发布日期:2019-10-31 14:03:13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2019年10月2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19年第26期学术论坛”在后副楼会议室举行,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吴翎君教授应中外关系史研究室的邀请,作了题为“跨国史视域下的中美关系——方法与个案考察”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张俊义研究员主持,近代史研究所同仁、近代史系研究生二十余人参加。

  吴翎君教授现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是19世纪到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国际史、跨国史,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美国与中国政治,1917—1928——以南北分裂政局为中心的探讨》、《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1870—1933)》、《晚清中国朝野对美国的认识》、《美国大企业与近代中国的国际化》等。吴教授近年主要的研究兴趣是民国时期美国在华商会与中美工程师协会,以及跨国史、国际史的理论与实践,并已撰写多篇介绍探讨相关方法论的论文及书评。

  在报告中,吴翎君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史、跨国史研究热潮兴起的背景。她指出,这一学术取向最早出现在1990年代的美国学术界,源于国际关系史学者对该学科所面临的危机的自我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当时著名的外交史学家韩德(Michael Hunt)和入江昭(Akira Iriye)等人率先提出将外交史扩充为“国际史”的主张。吴教授指出,有别于传统外交史一味强调政府之间的交涉、谈判等问题,国际史把文化社会思潮变迁、个人情感等因素纳入考察范围,力求超越国家视野,以整个国际体系为参照系,侧重多层次对话。几乎与这一呼吁同时,欧美史学界兴起了一股全球史风潮,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书写世界的历史,强调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跨国史(Transnational History)随之而生。在跨国史的研究取径中,在地的(local)、国家的、帝国的和世界的历史不仅是地缘政治上的相互影响,更是一种超越国境的联系网络,跨国史强调探求不同国家和社会相互联结的纽带,以及物质、人员、信息和技术等因素的跨国流动现象。

  吴翎君教授还进一步析分了“国际史”与“跨国史”的异同。在她看来,“国际史”是以军事、外交为主导的“国际关系史”的拓展,其涵盖的范畴包括个人、团体、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跨国活动,以及文化、经济、技术、人口流动和讯息传播等国际交流,国际史研究的议题仍呼应传统学术理路所关注国家治理和国际秩序的构建等问题。跨国史带有超越民族国家、超越边界的意味,着重凸显人类历史中的共有经验,但又不意味着去国家化(denationalization)。她认为,国际史可以视为跨国史的一部分,而跨国史的研究视域为国际关系史与其他学科展开共通对话提供了桥梁。

  吴翎君教授接着向大家介绍了欧美学术界近年来跨国史/国际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谈到中国史领域引入跨国史视域的状况时,她认为,相较于明清史领域,跨国史/国际史在近代中国史研究领域似乎热度稍低。她特别指出,这与近代中国与国际联结日益紧密的历史特征是不相符的,借助于跨国史研究,我们将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及深入中国的国际史有更深入的认知。

  在对跨国史理论作详细介绍之后,吴教授又结合自己近年来对中美工程师协会的研究探讨了跨国史的研究实践。中美工程师协会是一个得到中美两国官方力量支持的,由大量担任近代中国交通、水利等工程的中外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学会,1919年成立于北京,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跨国、跨地域特征的人际网络。研究该协会的历史变迁,对于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现代工程建设和国家治理的认知,审视近代中外关系的多元面相,有着重要价值。吴翎君教授多年来在海内外广泛搜集中美工程师协会的相关档案,倾力研究这一课题,即将出版的专著《中国与美国——企业、技术与关系网》一书即是吴教授此项研究的成果。

  吴翎君教授的报告结束后,与会学者就跨国史理论与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勾连、如何在跨国史视野中理解近代中日关系、中美工程师协会的性质及其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关联、中美工程师协会的国际主义倾向与会员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等问题,与吴教授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标签:学术讲座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