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作为以“礼赞新中国”为主题的第八届“广州学术季”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岭南非遗美学”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召开。会议由“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工业大学粤港澳文化与传播研究所、南京大学文学院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和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来自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深圳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会。
广东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汤耀平和广州市社科联规划部部长杨霖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雪梅教授和科技与人文研究院副院长王明亮教授与会。汤耀平教授指出,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文社科建设始终坚持“优化定位、重点突破,以特见长”的发展思路,近年来以10个科研教学体系和10个省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丰硕成果。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之际,意义深远,“岭南非遗美学”将成为岭南文化和中国美学两大研究领域值得深挖的学术增长点,必将赋予岭南非遗美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新的贡献。
杨霖部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广东工业大学的重视、会议承办方的精心组织及与会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针对会议主题,他表示,今年8月中央发布了《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后,广东省委日前出台通知,要求把支持广州“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与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同等的力度,全力推动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将努力打造岭南文化高地,本次大会的举办恰逢其时。
他非常期待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也期待“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得越来越好。
研讨会以“岭南非遗美学”为主题,主要围绕岭南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岭南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以及岭南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审美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与会者从不同视角聚焦当下、兼顾传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会议的发起人之一、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首席专家、南京大学高小康教授发表了“从生活到美学:传统的活化”的主旨演讲。他认为非遗是当代社会“活的”精神价值,物质形态的过去遗留物只有通过心灵化才会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世的心灵价值就是从经验记忆凝聚、转换升华形成的审美意象,因此,非遗保护的核心就是从生活经验向美学价值的生成转换。高教授作为“非遗美学”这一概念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建构先行者,为我们打开了美学研究的新视域。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恩乐教授作了“香云纱服饰审美研究”的发言。孙教授阐述了香云纱服饰的历史、染整技艺,以及当代香云纱服饰的审美特征。对于传统服饰现代性的演绎,孙教授认为要从传统莨纱织造的技术标准制定入手,将中国美学视野提升至历史与全球化语境中,从文化自卑——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逐步提升,体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中山大学哲学系罗筠筠教授以北京法海寺壁画为研究对象,从壁画中的人物分布、人物身份、人物特色及审美价值等方面总结了法海寺壁画的唯美特质,并探讨了法海寺壁画的画工技艺。罗教授指出,挖掘和研究壁画的内在价值以及探讨和弘扬其画工技术对于中国壁画在未来的保存和重振生命力来说,迫在眉睫。
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吴洪教授重点介绍了莨纱绸产品。吴洪教授指出,作为广东省非遗代表性服装产品“莨纱绸”从诞生至今近八百年的历史,其生产方式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充满了东方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更体现出天人合一,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等一系列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生产和经济形式。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系仝妍教授作了题为“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岭南舞蹈的现代性特性”发言,指出岭南传统舞蹈以广大人民为主体,在传统的动态发展中,延续其非遗性特质,呈现出中国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岭南传统舞蹈的“再创造”发展,通过对传统的脱域与改造完成“现代化”,成为现代意义上的、自律的舞蹈艺术,呈现出具有民族风格与现实主义情怀的当代中国舞蹈美学特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袁瑾教授作了“打造岭南‘老城市新活力’样本”的主题发言。袁教授以广州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为案例,分析了新河浦街区在走向国际推广中面临的问题及传播对策。对于如何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如何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等问题,她认为既要保护遗产的外部物质形态,也要培育它内在的文化价值;在更新形象的同时,更要让它与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恢复其社会功能。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主任龚建林教授做了“文化生态视野下佛山武术之乡的形成与发展流变”的主题报告,报告以武术之乡佛山为分析对象,分析了佛山文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佛山武术在文化生态变迁中的现状、困境和对策。他提出,要使武术在当代获得良性有序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文化生态系统生态周期,使武术在当代获得良性有序发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的谢中元副研究员作了“岭南醒狮的文化内涵与特色”的主题发言。谢研究员提到,醒狮是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重点弘扬的岭南文化代表之一,其中传统醒狮最具岭南文化特色。他从岭南醒狮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认为传统岭南醒狮亟待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并期待探索数字化技术对传统醒狮在三维动画、新兴媒介以及人机交互中的应用,促进粤港澳传统醒狮更广泛的传承和传播。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与艺术研究院李红博士主要介绍了广绣的教育传承。李博士简要回顾了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绣历史,展示了广绣教育传承现状,分析了广绣传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探索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最佳路径。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廖建荣副教授做了“蔡李佛拳的文化内涵”主题发言。其指出蔡李佛拳是唯一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岭南武术,与岳家拳、红拳齐名。他介绍了蔡李佛拳的名字来由以及蔡李佛拳的历史发展过程。他认为因蔡李佛拳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巨大的国际影响,将蔡李佛拳发扬光大,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输出,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途径之一。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卜亚丽副教授以“皮影戏艺术的审美研究”为题,围绕“如何评价传统影戏”、“新影戏是不是非遗”、“如何评价皮影雕刻制作工艺”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期待非遗美学的理论探讨能够给皮影戏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指点迷津,解决疑难。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郑萌老师在会议上以其获得的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染天蓝》等作品为例,探讨了“陌生化”艺术表达在岭南非遗题材舞蹈编创中的应用,希望通过研究舞蹈创编“陌生化”艺术表达,为岭南舞蹈传承与创编注入鲜活的血液,赋予岭南舞蹈以新的形态、新的生命和新的审美价值,从而建构岭南非遗舞蹈美学的文化自觉。
此次研讨会,交流与展望了“岭南非遗美学”研究现状与研究前景,多层次、多视角、多方位地呈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性语境下的鲜活记忆,探讨了岭南非遗美学的新视角、新观点和新方法,会议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与彰显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曹凤霞 肖琳芬 冯英 田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