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文物考古
  • 正文内容

中国考古发现世界最早丝织品 距今5000多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阅读:943 次 作者: 来源:百家号 红尘浪客 发布日期:2019-12-12 11:59:01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文物考古资讯。

  丝绸可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从丝绸贸易衍生出的丝路,更是从古至今中外交通的大动脉,因此找出中国丝绸的起源、源自何时、何地,就格外重要。自2015年以来,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合作,共同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项目,分别在河南省郑州市的荥阳青台、汪沟与巩义双槐树等仰韶文化相关遗址展开研究。日前研究团队在荥阳汪沟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丝织物,经过进一步分析,与1980年代在荥阳青台所发现的织物属于同时期、同类的丝织物,距今已有5000多年。证明中国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掌握了家蚕制丝的技术,亦可以印证位处黄河流域的郑州是中国丝绸的重要源头之一。

  蚕、桑、丝绸的特殊性并不仅在仰韶文化中才能见到,透过考古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可以清楚看到中国上古先民对于桑、蚕、茧、丝等蚕的各阶段,有充分的认识,也反映出蚕桑在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

  蚕的一生,从卵、幼虫、茧(蛹)、蛾的变化,给予了古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并与生死观念结合,如卵就是生命的源头,孵出幼虫就如同新生命的诞生,茧则可以看作是死亡,而化蛾就如同死后的灵魂。西晋文人张华(232-300年)所著的《博物志》里,对于蛹的解释是:“蛹,一名魂",将蛹象征着灵魂。仰韶文化墓葬多是瓮棺葬,这些瓮棺上都有留孔,或许与蛹经七日后化蛾破茧而出的联想有关。

  这次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团队,在汪沟遗址的12号瓮棺中,发现一具被织品包裹的遗骸。经进一步分析后发现,这件织品正是丝绸。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认为:“这些在瓮棺里的丝织物,与当时的祭祀与崇拜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瓮棺葬为当时较普遍的幼儿墓葬形式,用丝织物包裹死去的孩童,是希望死者能够像破茧成蛾的蚕一样,摆脱身体的束缚,让灵魂飞升。中国道教里的“羽化登仙",也源自于蚕蛹化蛾的概念。

  中国人把蚕短暂的一生看得如此神圣,连带地对于蚕赖以为生的桑树,自然也会特别重视。古人在桑林的活动,除了作为男女幽会的场所外,也会在桑林祭神求子、祭天求雨,祈求粮食丰收。如“成汤桑林祷雨",《吕氏春秋.顺民》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除了因为蚕的特殊性,让古人选择在桑林向神祝祷外,桑林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里是这么解释桑树的:“桑林者,桑山之林,能兴云作雨也",认为桑树有神性,能够通天求雨,因此古人进而对桑树想象出一棵神树,那就是让太阳栖息的扶桑。《山海经.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学者推测神树扶桑的观念,最晚在商朝盘庚到武丁(在位时间公元前1250-1192年)时就已经形成。扶桑的形象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甚至是秦汉时期的器物里,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头都绘有扶桑图像。

  既然蚕、桑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意义,那么蚕所吐的丝,也不会普通。从仰韶文化墓葬死者身上都裹着丝织物来看,当时的人们相信死后用丝织品或丝棉包覆死者,有助于死者的灵魂升天。所以,丝绸最早的用途,是拿來当作死者的寿衣。除了仰韶文化考古出土的墓葬外,《礼记.记运》写道:“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接从其朔"。这里清楚区分出古代各式布料的用途,布为生前所穿的服饰,而帛则是用于死者。

  丝绸除了作为寿衣,也能用来制成祭服。《礼记.祭统》载:“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王后夫人,莫非蚕也。身致以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事神明,此祭之道也"。说明祭神必须穿着蚕丝之服,另外为了表示敬意,需由王后亲蚕(亲蚕礼)、亲缫(音骚,指将蚕茧煮过再抽出蚕丝)所得之丝制成祭服。由于丝绸为祭鬼神时所著的服饰,因此丝绸还能当作祭祀物或陪葬品,一种是帛书、帛画,像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了包括《周易》、《老子》、《黄帝四经》、《战国纵横家书》、《养生方》等秦末汉初学术与方术文献,皆以帛书形式存在;另一种是与青铜、玉等礼器同样地位的丝织礼器。

  中国人早早与蚕结了缘,因为其特别的生长过程,而被赋予特殊性,使其相关的桑树、蚕丝成了上古宗教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过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技术生产力提高、封建制度的瓦解、百家争鸣等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剧烈变化,丝绸的使用范围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从此有了更为斑斓的样貌。


标签:文物考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