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科技论文
  • 正文内容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之路

阅读:3168 次 作者:于茜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9-12-11 15:45:4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分享的学术期刊论文范文。本论文发表于《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10期。

  【摘要】进入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资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变革。新媒体的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机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术期刊与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媒体融合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思想,探索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之路,旨在为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期刊转型;十六字方针;实践探索

  一、引言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重点阐述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大任务。“媒体融合”再度成为媒体界、出版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学术传播主要媒介和阵地的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型之路已成为重中之重。

  媒体融合就本质而言,即“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以使新闻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的一种方式”[1],旨在构建媒体多平台出口的内容传播渠道,实现新闻资源的最广泛传播。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了各大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各主流媒体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创新媒体融合模式,拓展新闻资源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提升传播能力。如人民日报社通过拓展传统纸媒、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手机客户端、网站等多种传播方式,打造了“多介质舆论阵地”,构建了人民媒体方阵,包括330万份报纸、294个新媒体发稿终端,覆盖用户达7.3亿人次[2],远远超过了原先的传播力。

  由于受到自身特殊性的限制,当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领域蓬勃发展,不断增强传播力的时候,传统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获得的发展却乏善可陈。尽管有一些学术期刊意识到实现媒体融合的必要性,开展了新媒体建设,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对机械,“停留在把传统纸媒直接照搬到新媒体平台的阶段,没有实质性的融合发展”[3]。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很多学术期刊在推送内容上没有对文章进行充分的创作与再加工,呈现形式缺乏新意、创意;服务功能上较为简单,多数为被动地传播信息,缺乏和作者、读者之间开展充分的互动,也未针对目标受众实现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造成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窘境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学术期刊界对媒体融合的认识还不充分,对利用新兴技术实现传统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探索还不够深入。本文通过分析媒体融合对学术期刊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思想,旨在探索传统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道路。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挑战与机遇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受到的挑战

  1.媒体融合发展冲击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

  学术期刊作为承载学界科研论文等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是目前世界较为通用的衡量学者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众多科研人员获取权威资讯的重要来源,也是高校及科研院所评定职称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下,在线搜索、电子化阅读等模式的兴起,海量资源共享技术的成熟,人们得到了全新的获取、传播信息的方式。读者获取信息的注意力正大规模地向网络、手机移动端领域转移,过去传统纸媒在信息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正在受到挑战。“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着纸本发行量逐年下滑、并将逐渐沦为保存本的僵局”[4],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都较新兴媒体有较大差距,传播效率受到极大冲击。

  2.媒体融合发展冲击学术期刊的盈利模式

  “期刊订阅(费)、版面费、数字版权转让费、广告费是期刊出版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5]。然而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受众越发受局限,发行量不断下降,期刊出版单位的主要收入不断缩水,原有的盈利模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同时由于互联网文库的受众不断扩大,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在与数据库企业进行数字版权转让合作时也缺少了议价的筹码。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获得的机遇

  1.媒体融合发展促使学术期刊编辑模式变革

  当前学术期刊的传统编辑模式完整的周期平均需耗时3个月,该模式下研究者向期刊投稿开始后,需要经过编辑初审、同行评审和作者修改,再交由编辑加工,最后完成排版校对、印刷发行等过程。但是随着媒体融合背景下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学术期刊秉持让学术信息和知识交流更快传播的理念,变革了学术期刊的编辑模式。预印本应运而生,采取文章先发表再进行同行评审的新尝试,大大缩短了论文发表周期。

  2.媒体融合发展促进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多样

  当前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作者—期刊—读者”的单向度传播,即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期刊发表传递给读者。这种传播模式下,读者是接受者,难以与作者进行互动或参与多向度分享。但是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渠道极大拓展、传播技术极大发展,读者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作者、其他同行的互动与交流,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选择传播方式,成为信息的再传播者。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的指导思想

  (一)导向为魂——深度挖掘用户需求

  提供产品信息,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满足其意识到或没意识到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用户价值取向的概念。学术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需要以用户价值导向为魂,及时了解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先于用户本身发现其需求。对作者、读者进行深度挖掘和个性化服务,与用户之间建立起基于数字平台的深度互动关系。

  (二)移动为先——充分利用科技手段

  媒体融合背景下,移动传播为学术期刊的信息传递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好新科技的优势,重点打造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自己的移动平台,同时充分发挥中国知网等已有的商业化、社会化平台的传播优势,占据传播制高点。要不断拓展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可以借鉴其他主流媒体实现移动传播的形式,比如源程序、超链接、音视频等,在保证严肃性的基础上用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方法传播学术内容。学术期刊还要不断增强互动性,通过移动传媒实现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及时掌握所在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组稿内容,打造兼具权威性和时效性的内容产品。

  (三)内容为王——重点保障文章质量

  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应是内容,它不同于普通纸媒,代表的是某一领域学术界最前沿权威的研究水平,因此学术期刊不能随波逐流,过分追求移动传播的形式而忽视了所刊发的内容质量,要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内容的准确性和成果的权威性。编辑部要建立良好的选题策划、审稿和出版制度,首先在程序上保证文章质量。对于投稿的文章,要坚持层层把关,对文章内容呈现的数据、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要反复请专家核对,确保学术质量达标;对反映作者思想、观点的内容要坚持政治正确,对于出现意识形态偏差的文章,不论其学术成果是否优秀,一概拒绝采用。

  (四)创新为要——突出媒体融合优势

  将传统的学术期刊和新媒体平台进行简单的物理式合并,只能得到“1+1<2”的结果。因此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创新在学术期刊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努力实现出版流程、媒体平台、产业链、人才队伍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发展。将传统媒体的优厚资源与新兴媒体的独有优势统筹起来,优化调整媒体种类、布局和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重点解决功能相同、内容相似、形式相近的问题,推动媒体集约化、差异化、高效率发展,真正产生“化学反应”。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一套多元化学术期刊运管体系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以散、小、弱的单刊或编辑部为主,主管、主办单位分离,在出版理念和发展模式上各自为政,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集约化程度较低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权责不一,严重影响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要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就需要走高度集约化的发展模式,统筹布局期刊运行、评价、考核体系,形成一套多元集成的学术期刊运管体系。

  首先可对类型相似的不同学术期刊实行集群化运作,采用组建联合编辑部或者集团化运作的模式,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不同地域间的编辑部可以互联网为连接纽带,利用网络投稿、审稿平台,共享作者和审稿专家资源,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编辑部集中起来。对于在同一区域内的编辑部,可以实施强强联合或“南北合作”,形成大型出版集团或出版联盟,既避免同行间不良竞争导致资源浪费,还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促进管理更加科学化、集约化和规范化,增强整体竞争力。

  其次要构建新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主动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改变,使以新媒体思维为指导的创新方法能够及时有效地被每一本学术期刊应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外国期刊界已经将网络浏览、下载、转发、收藏等指标应用于评价系统,构建了以影响因子为主,其他影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较为成熟完善的评价体系,但国内期刊仍然把文章的影响因子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因此,要适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就可以借鉴国外期刊的评价模式,对现有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改革,综合考虑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建立应对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评价体系。

  再次,建立适应新媒体环境的编辑绩效管理体系。传统学术期刊侧重于对编辑文字功底和文字处理能力的考察。新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和熟悉程度,对通过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所反映问题的及时应对能力,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的网络沟通能力等,都应是对编辑素质的综合考评因子。因此,新的编辑绩效考核体系要由单一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建立涵盖编辑新媒体素养的综合考核体系,引导编辑队伍不断转型。

  (二)培养一支高质量期刊人才队伍

  高质量的期刊人才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发展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二是优秀的作者人才。

  传统学术期刊要成功实现转型,必须首先有一支复合型编辑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要具备良好的选题策划能力,要有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移动传媒技术,要能利用新兴媒介为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提供个性化服务,要学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学术圈、作者库和读者库进行分析、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各方反映的问题。然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编辑还不具备这种媒体融合素养,无法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出版生态模式。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要加大对编辑的培养力度,鼓励编辑积极开展短期学习和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期刊所在学科最新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支持编辑进行自主学习,全面掌握新媒体相关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大编辑人才的引进力度,真正把编辑队伍看作振兴传统学术期刊的一支主要力量,为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作者人才是影响学术期刊发展的另一支重要力量,是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期刊运行模式下,多依赖于作者主动投稿或学术会议论文投稿,编辑通过来稿的文章选题和质量确定是否采用,专家约稿也集中于大牌学者、知名教授或者政府官员等,形式较为单一。随着多种媒介的使用,编辑通过论坛、网络数据库等网络渠道发现作者人才,通过进行微博、博客等互联网社交工具所形成的各种自媒体圈维护作者库,通过对作者公开发表的文章分析其研究方向以及最新的研究动向,对作者进行精准化约稿和个性化服务,有助于学术期刊形成稳定的稿件来源。

  (三)打造一个多元学术期刊媒体矩阵

  主流媒体构建多元化矩阵的成功,为学术期刊实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学术期刊要构建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于一体的全方位、复合型、高效率的“一网两微多终端”媒体矩阵,充分发挥媒体矩阵的传播优势,进而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

  学术期刊构建多元媒体矩阵,首先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受众需求,立足自主开发。学术期刊创建的自媒体平台要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真正满足作者和读者的需求,积累固定的、活跃的、基数较大的粉丝和订阅用户。其次要对期刊所在学科领域的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资源充分梳理、整合,有效利用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实现同一资源不同平台共享,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有效传播的目的。再次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目标客户进行深入的市场分析,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精准传播,主动策划和推送受众关注的内容,把用户体验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陈国权.关于媒体融合中内部管理机制的创新[J].新闻论坛,2017(1):67-70.

  [2]陈国权.融合发展以来媒体传播力远超过去[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8-21(005).

  [3]王顺善,李敏.媒体融合下的学术期刊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6):87-92.

  [4]顾若言,周阿根.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南传播,2018(12):74-75.

  [5]刘津,田雨,李兰欣.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困局与破局之策[J].编辑学报,2018,30(1):4-7.

  (作者为西安财经大学期刊管理中心编辑)

  链接:学术期刊http://www.17wendao.com/contribute/list_634.html

标签:学术期刊,学术论文,期刊投稿,论文发表,约稿,论文范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