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 正文内容

谁在“逼”他们买论文?

阅读:483 次 作者:柳林轻风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日期:2020-09-21 08:00: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网分享的学术论文资讯。

  论文买卖,学术造假,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常有人说,科研人员买论文,是被迫为之。他们被不合理的评价机制裹挟,“无奈”成为论文买主,为自己谋一个前程。毕竟,帽子、职称、学历、奖项这些指标,都与论文挂钩。

  实际上,相关改革早已经启动。2017年年初,中央下发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就提出“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近年来,按照以质量、绩效、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改革要求,科技部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了破除“唯论文”“SCI至上”等一系列措施。

  但改革离真正落地见效,似乎仍有距离。

  这也形成了一个怪圈。相关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改;科研人员也颇多抱怨,盼改。但有些时候,还是改不了、改不动。

  导向如何变成行动,意见怎样成为细则?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机构,还需落实主体责任,勇敢迈出改革步伐。在尊重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用智慧和决心,拿出具体方案,从内部评价体系改起。既然已经“上有政策”,科研单位就该用好政策,创造环境、搞好服务,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不过,也要问问科研人员自己,真的是被“逼上梁山”,不得不买吗?

  毕竟,花钱买一份晋升的筹码,可比辛辛苦苦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再撰写成文要轻松得多。在学术上弄虚作假,被揭发概率并不高;就算被揭发,一般的调查也以单位自查为主,常常惩戒轻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说,科研人员在买论文时,也揣着份侥幸心理,图的是“低风险、高收益”。

  有些时候,“制度问题”只是部分科研人员诚信意识淡漠的“遮羞布”。一些人将科研诚信看得无关紧要,在更大利益面前随时可以放弃。买来论文,换得各种与其挂钩的好处,这是对学术公平的践踏,也是对科学精神的无视。发表论文的目的,本该是在学术共同体内分享自己的最新发现,帮助拓展人类知识的疆界。但花钱让人炮制论文,钻规则漏洞,向期刊灌水,这破坏了学术生态,也助长了不劳而获的学术风气。

  各有关部门要继续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学术机构要切实做到对学术不端的“零容忍”,并积极探索内部改革;而科研人员内心,也该有对规则、对诚信的敬畏。多管齐下,才能让科研人员不想造假、不敢造假也不能造假。


标签:学术,论文,论文买卖,发表论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