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恶性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有报道称 2/3 的患者来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居肿瘤发病的第 8 位,在男性中更为常见,且总体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预防知识的提高,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预后及远期生存率,但由于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对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仍是从业者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回顾分析了南京市口腔医院 2010 至 2013 年 4 年间全部住院治疗的口腔恶性肿瘤患者 1 267 例,对其作一统计分析,旨在了解南京及江苏地区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构成特点,为口腔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参考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研究资料均来源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2010 年 1 月至 2013 年 12 月 4 年间收治的住院病例,并经病理确诊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1 267例( 排除重复入院者)。
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相关信息,内容包括: 性别、年龄、居住地、疾病诊断与分类等,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学处理。
1. 3 肿瘤分类
采用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 ICD - 10) 对癌症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和编码,恶性肿瘤分期按国际抗癌联盟 2002 年的临床 TNM 分类。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吸烟史等采用卡方检验,P <0. 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 果
2. 1 一般情况
1 267 例患者平均年龄 60. 94 岁,最大 95 岁,最小 7 岁,其中男性 726 人,占 57. 30%; 女性 541 人,占 42. 7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 3∶ 1. 0,江苏本省内 1 052 例,占 83. 03% ( 其中南京 488 例,占总数的 38. 52%) ,省外 215 例,占16. 97% .城乡患病情况、。
2. 2 男女各年龄组发病情况
男女各年龄组口腔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比较见表1,表中显示 20 岁以下仅占 0. 71% ; 20 至 39 岁年龄组占 5. 92%; 40 至 59 岁的发病人数占 35. 04%,60至 69 岁及 70 岁以上为高发年龄组,占 58. 32%,60岁以上的男性发病率亦高于女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男女各年龄组统计学分析( P =0. 03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分布不同,男性于 60 ~69 岁患病比例较高,女性于 70 岁以上患病比例最高。
2. 3 1267 例口腔恶性肿瘤患者中吸烟与饮酒患者的患病情况。
具体结果见表 2 与表 3: 男性患者具有吸烟史者237 人,占男性患病人数的 32. 64% ,女性具有吸烟史患者仅为13 人,占女性患病人数的2.40%,男性患者吸烟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卡方检验 P =0.000) ; 男性喝酒比例亦高于女性( 卡方检验 P =0.000) ,男性具有饮酒史者166 人,占男性患病人数的 22.87%,女性亦为13 人,占女性患病人数的2.40%。
2. 4 口腔癌高发部位与病理分类的构成比
口腔癌高发部位与病理分类的构成比显示本组病例中以口腔癌为多,肉瘤较少,口腔癌中又以鳞状上皮癌最常见,共 818 例,占总数 64. 56%; 肉瘤包括恶性淋巴瘤、纤维肉瘤、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浆细胞肉瘤共计 81 例,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总数的 6. 39%; 表4 显示口腔恶性肿瘤高发部位分布在前六位的分别是舌、颊、牙龈、软硬腭、颌骨、涎腺共计 1001 例,占总数的79. 63%( 卡方检验 P =0. 000,不同性别的患者口腔恶性肿瘤发病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舌癌比例高于男性患者舌癌比例,男性患者中颌骨癌比例高于女性患者)。
2. 5 伴有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病和牙齿病变的情况1 267 例口腔恶性肿瘤病例中伴口腔溃疡及口腔黏膜病者 601 例,占总数 47. 43%,其中口腔溃疡494 例,占总数的 38. 99% ,白斑 89 例,占总数7. 02% ,扁平苔藓 18 例,占总数 1. 42% .伴有牙齿慢性炎性病变者 331 例,占总数 26. 13%.口腔溃疡、口 腔 黏 膜 病 和 牙 齿 病 变 者 共 计 932 例,占73. 56% ( 同一病例可能同时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变) ,它们都是诱发癌症的危险因素。
3 讨 论
口腔恶性肿瘤常发生于舌、口底、腭、牙龈、颊、牙槽黏膜、上下颌骨及涎腺等处,是世界上 10 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多因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以及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所致。如吸烟、饮酒、咀嚼槟榔对口腔癌的发病均有一定的影响[2].
3. 1 性别和年龄
本研究 1 267 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男性726 人,占 57. 30% ; 女性 541 人,占 42. 70%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 1. 3∶1. 0,略高于高静等[3]男女比例为 1. 1∶1. 0 的研究结果。根据各年龄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高发年龄( P <0. 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口腔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分布不同,男性于 60 ~ 69 岁患病比例较高,女性于 70 岁以上患病比例最高。这与陈晓涛等[4]报道高发年龄段相一致。
3. 2 口腔恶性肿瘤男性高于女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3. 2. 1 吸烟与饮酒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 2、表 3 显示近 1/3 的男性患者有吸烟史和超过 1/5 的男性患者有饮酒史,男性患者吸烟与饮酒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P < 0. 001) .吸烟被认为是与口腔癌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类危险因素[5],有研究表明饮酒和吸烟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吸烟和饮酒者因乙醇致癌的具体机制难以明确,然而戒除烟酒却是获得口腔癌有效预防的关键因素[6].本研究男性患者吸烟与饮酒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3. 2. 2 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已成为一个威胁着人们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因素[7].超出个体承受能力的心理压力,以及机体自身不能正确应对的压力,往往是多种疾病的根源[8].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和抑郁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9].本研究的患者中一半来自农村见图 1,在乡村男性的生活与社会压力相对较大,且倾诉排解能力较女性为弱,这可能也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此未作统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 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高发部位的构成比
本组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部位排在前 6 位的分别是舌、颊、牙龈、软硬腭、颌骨、涎腺共计 1 001 例,占本组病例总数的 79. 63%; 舌部比例最高,占27. 55% ,本研究不同性别的患者口腔恶性肿瘤发病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01) ,女性患者舌癌比例高于男性患者舌癌比例,男性患者颌骨癌比例高于女性患者。本研究口腔颌面部转移性恶性肿瘤27 例,占总数 2. 13% ; 而周艳明等报告的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占颈部包块的 22. 97%[10].这可能是因为本组病例统计均是以住院手术治疗为主的病例,且多为外地病人,本地患者仅占 38. 52%,非本地的转移性病例可能是回患者当地治疗,二是转移病例多去肿瘤专科医院做放疗、化疗等,故本组的转移病例占总数比例偏少。近年来癌的相关成纤维细胞与口腔癌关系的研究获得进展,李强等[11]体外研究证明: 口腔癌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黏附、迁移能力均高于正常间质成纤维细胞,它可能是促进癌细胞侵袭、转移的重要因子,因此要特别注意颈部包块的诊断与防治。
3. 4 本组病例的病理分类
本研究结果图 2,显示本组病例以口腔癌为多,肉瘤较少。肉瘤包括恶性淋巴瘤、纤维肉瘤、骨肉瘤、恶性黑色素瘤、浆细胞肉瘤共计 81 例,占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总数的 6. 39%.口腔癌中又以鳞状上皮癌最常见,共 818 例,占总病例的 64. 56% ( 其中男性 487 例,占鳞状上皮癌总数的 59. 53%,女性331 例,占 40. 46% ) ,这与张路等。
所报道口腔鳞癌占 64. 55%,肉瘤仅占 6. 36% 的结果相似。高于陈晓涛等鳞状细胞癌占口腔恶性肿瘤 43. 51% 的报道[4].Müller 等[13]研究证实口腔黏膜鳞状细胞癌是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张玲等[14]研究表明,成纤维激活蛋白在口腔癌成纤维细胞中特征性表达,与口腔癌的病理学分级及颈淋巴结转移有关。
随着对口腔癌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将为进一步设计口腔癌防治措施提供新思路。专业医师对高发人群应保持警惕,并开展目标预防,以期降低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15].目前的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 20% 的癌症可归因于膳食因素[16],其中非淀粉类蔬菜、水果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对口腔恶性肿瘤可能具有预防作用[17]。
3. 5 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病和牙齿慢性炎症病变亦是口腔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本组病例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病和具有牙齿慢性病变者 932 例,占 73. 56%,它们都是诱发癌症的危险因素,并均存在慢性炎症。WHO 已将白斑、扁平苔藓定为一种癌前状态[18],有研究认为肿瘤可能来自慢性炎症[19].流行病学研究亦证实约 25% 的肿瘤由炎症发展而来[20],另一方面也说明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口腔免疫机能下降,也可导致口腔溃疡及牙齿病变的发生与加重,因此,口腔内一些癌前病变如白斑、扁平苔藓及残根残冠等若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对口腔癌的预防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21]。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加强老年人的口腔保健工作。应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参 考 文 献]
[1] Petersen PE. Oral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The approach of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 Oral Oncol,2009,5 ( 4 /5) :454 - 440.
[2] 邓明辉,吴汉江。 875 例口腔黏膜鳞癌患者吸烟、饮酒、咀嚼槟榔情况的回顾性分析[J]. 口腔医学,2010,30 ( 10) : 621- 623.
[3] 高静,郑家伟,杨驰,等。 上海市区 1973 - 2005 年口腔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分析[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8( 1) : 20- 25.
[4] 陈晓涛,刘照永,杨敏。 2123 例口腔颌面部肿瘤统计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37( 6) : 740 -743.
[5] Marron M,Boffetta P,Zhang ZF,et al. Cessation of alcoholdrinking,tobacco smoking and the reversal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risk [J]. Int J Epidemiol,2010,39( 1) : 182 - 196.
[6] 孙玉娟,孙正。 乙醇与口腔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 2) : 218 -220.
[7] 李博,李黎,黄一冰,等。 口腔肿瘤患者心理压力与体内相关因素变化的初探[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 ( 5) : 369-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