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医藏象理论是现代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的影响极为广泛,能够很好地反映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特点。本文通过梳理全国统编1版至9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理论内容,对比分析教材中藏象理论结构,探讨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特点。厘清这一点,无论是对中医教材的整理、中医理论的研究还是对中医教育都有积极的意义。
1藏象理论的内容要点及书写体例
全国统编1版至9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主要包括:196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编写的《内经讲义》;196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内经讲义》( 修订本) ;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学基础》;197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学基础》;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印会河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1995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吴敦序主 编的《中 医基础理论》;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201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孙广仁和郑洪新共同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理论一直是中医基础理论论述的重要内容。在第1版教材中的名称为“脏象”,2版教材的名称改为“脏象”,3版和4版教材称为“脏腑”,5版教材称为“藏象”,其后的诸版教材都延续了“藏象”这一名称。除了名称的变化以外,其内容主要的变化在于,1版和2版教材除了论述脏腑、奇恒之府以外,还介绍了“气血津精液”的内容,从3版开始,“气血津精液”这一部分内容独立成章,不在“藏象”一章中介绍[1 - 5。
2现代藏象理论的结构及其特点
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体-用-象”.其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个:1) 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2) 脏腑功能为用,是藏象学说研究的主要内容。3)“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密切。
2. 1生理功能的产生皆来源于实体或系统,这些实体或系统是形而下的概念
第一,脏腑功能的阐述多落实在脏腑之中的精气上,精气为形而下的物质结构。7版之后的教材中,脏腑的气血阴阳皆是实体。如7版教材认为,“心主血的基本内涵,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再如“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心气充沛,心脏有规律的搏动,脉管有规律的舒缩,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6].可见脏腑的功能皆落实在物质上。7、8、9版教材认为,“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各脏之精与气,是有关人体生理活动的两类精微物质,与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的精气,在概念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再如气的概念,1、2版教材认为,“气的含义有二: 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一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7版教材则认为,“各脏之……气,是有关人体生理活动的两类精微物质,与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中的精气,在概念上是有严格区别的”。
第二,西医的生理功能多来源于实体结构,中医的生理概念与西医的生理概念基本相同。从这个角度看,中医的生理功能也应来自于实体,而从生理功能的角度看,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应为形而下的实体。3版教材认为,“脏腑在祖国医学里不全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概念”.4版教材认为,“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好几个西医脏器的功能; 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和病理学方面的概念”.5版教材认为,“藏象学说中的心、肺、脾、肝、肾等脏腑的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好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这是因为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7版教材在第二章第一节的引言部分总结性地提出了“中医学的脏腑,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的脏器,而是在其形态学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特殊机能的生理病理学系统”.9版教材在第三章第一节的引言部分总结性地提出了“藏象学说的脏腑概念,不仅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主要的是涵盖了人体多种生理病理的概念”。
第三,西 学 东 渐 以 后,中 医 界 有 将 西 医 的“结构”概念等同于中医学的“体”.例如对汇通学派影响很大的《全体新论》认为,“盖人有皮肉筋骨合成躯壳,其中实以脏腑,贯以血脉各管,所谓体质也。一物有一物之用,无虚设,无假借,所谓功用也”;“予来粤有年,施医之暇,时习华文,每见中土医书所载骨肉脏腑经络,多不知其体用,辄为掩卷叹惜。夫医学一道,工夫甚巨,关系非轻。不知部位者,即不知病源; 不知病源者,即不明治法; 不明治法而用平常之药,犹属不致大害。若捕风捉影以药试病,将有不忍言者矣”.这种观点被后代医家如恽铁樵、陆渊雷等进一步推广,促使中医学者不断探寻脏腑功能的具体结构。
2. 2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为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2版教材认为,“脏象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3版教材认为,“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称之为藏象”.5版教材认为,“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7版教材认为,“藏象学说是以脏腑的形态和生理病理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
从内容上看,1版至9版教材在论述脏腑功能的模式上,抛弃了脏腑之象。1、2版教材藏象理论中,脏腑的生理功能的论述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主某某”,另一种是“为某某之官+主某某”,如心的功能是“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肺的功能是“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肝的功能是“肝为将军之官而主谋虑”等。3版教材删去了“心为君主之官” “肺为相傅之官” “肝为将军之官”等“为某某之官+主某某”的论述模式,统一为“主某某”的论述模式,将“主神明”“主治节”等作为阐述脏腑生理功能的主要形式。其后的教材都延续了这一阐述模式。从7版教材开始,各节的阐述中增加了“生理特性”这一部分。
2. 3 “象”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生理功能联系密切
“象”的概念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从3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开始便明确给出了“象”的定义。在藏象学说中,“象”为脏腑生理功能的结果,与脏腑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与脏腑并非直接相关。3版教材认为,“象即征象和形象,也就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4版教材认为,“象是征象或形象,取其脏腑虽存在于机体之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都有征象表现于外的的含义”.5版教材认为,“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7版教材认为,“象是指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9版教材认为,“象指外在的现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由此可见,现代中医藏象学说中的“象”主要是指生理功能的结果。
3古代藏象理论与现代藏象理论的区别
古代藏象理论结构可以概括为“体-象、用”,其与现代藏象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1) 中国古代主流观点认为“体”为“道”属于“形而上”,现代中医理论将其重新定义成“体”为实体或系统属于“形而下”.2) 将“象”的概念从原来的“体之象”重新定义为是“生理功能的结果”。
中国古代哲学多认为,“体”为形而上的概念。如朱伯崑[7]论述到,“孔氏以道为无形,器为有形,认为无形乃有形之根本,形由道而生,故称道为体; 有形质则成为器,器有其用,故称器为用。程氏准此,以理无形象为体,以象有形象为用”.其后朱熹等理学大家多推崇程颐的观点。熊十力 认 为,“体”为“宇 宙 本 体 之 省 称”, 即“体”为形而上的概念,“体”为“实体”的语境为“本体空寂而非空无”.近现代“体”的概念变成了形而下的概念,如路新生[8]认为,“原先的‘体’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位置‘下移’了,‘体’的内涵,已经再也不是中国古代那样的琢磨不透的‘形上’一类的东西,即是说,宋明以来1‘道’、之‘体',到了中国近代隐匿或者说不显了。形而上学之’道‘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说被’遗忘‘,它所’空出‘的位置,由具有实践性的、’可操作性‘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所取而代之; 也就是说,原先的形下践履之’用‘在中国近代的地位’上升‘了,它被拔高为根本性的’体‘,变成了形上之’道‘.……在中国的近代历程中,原先的’用‘上升为’体‘以后,它所’空出‘的位置,由’西学‘所替代,西学变成了形下之’用‘”.为此现代中医理论将中国古代的“体”从形而上的道变成了形而下的器。
中国古代认为“体象不二”,“体即象,象即体,故不二”,故象为体之象。如程颐阐述到“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熹也遵从此观点,认为“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盖自理而言,则即体而用在其中,所谓一原也,自象而言,则即显而微不能外,所谓无间也。其文理密察,有条不紊乃如此”[9].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体象阴阳》中论述:“体象之道,自无而有者也。无者先天之气,有者后天之形。……物各有父母,分牝牡于蜉蝣; 物各有一太极,包两仪于子粒。……有是象则有是理,有是理则有是用,……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再如朱伯崑论述:“象,指阴阳体象; 理谓变化之道,即阴阳变易之理,用指功用,如阳主热,阴主寒等”.可见中国古代的脏腑之象为体之象,而非功能的结果。
4结语
综上所述,为探讨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特点,本文通过考察全国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的藏象章节,对比分析各版本教材藏象章节的理论结构。结论认为,从理论结构的角度分析,现代中医藏象理论的结构为“体-用-象”,这种结构与古代的藏象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主流观点认为“体”为“道”属于“形而上”,现代中医理论将其重新定义成“体”为实体或系统属于“形而下”.将“象”的概念从原来的“体之象”重新定义为“生理功能的结果”.这种转变使古代中医藏象理论中的“象”及“象思维”被边缘化。自《黄帝内经》以降,“象”及“象思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突出强调“结构” “机理” “机制”,边缘化“象”及“象思维”的情况是一种新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医理论发展有重大的影响,需要学界予以重视。这一点无论是对中医教材的整理、中医理论研究、中医教育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内经讲义[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66.
[2]北京中医学院。内经讲义[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21.
[3]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5.
[4]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0.
[5]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8.
[6]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4.
[7]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 昆仑出版社,2005:236.
[8]路新生。论“体”“用”概念在中国近代的“错位”:“中体西用”观的一种解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5) : 3-12.
[9]赵天一 . 中国古典体象论[J].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42( 2) :13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