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胃气”思想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以及《素问·太阳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常着胃土之精也”等都能体现出胃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1].保胃气思想最早却是由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发扬光大的,可以从其着作中看出,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适寒温……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及《伤寒论·阳明病篇》:“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等皆是重视脾胃之气的典型体现。胃气不仅直接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关系到人体气血来源,而且和整个人体的其他脏器及诸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胃气的强弱盛衰对机体的活动存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胃气与人体诸气之间密切相关,而诸气的各自功能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保护胃气就显得尤其重要。
1胃气与卫气的关系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1. 1胃气对卫气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1. 1. 1胃气化生卫气 卫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源于脾胃。其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脾胃之气为后天之本,在先天的基础上化生人体诸气[2].脾胃气满,则诸气生化如源泉不竭,化生无穷。胃气盛,就能把更多的水液谷食通过脾与胃的升降、纳化等功能化生成水谷精微来充养人体气血津液、皮肉筋脉、形窍骨髓[3].
以中焦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为基础,借用上焦肺气的宣散之力及下焦肾气温化之劲,由身体内心部位向外源源不断行进,以弥散状态充斥于人身肌腠之间而成为卫气。卫气作为人体的最外层防御体,脾胃所化之气必会先充养卫气,助卫气驱逐、防御人体外界环境中的杂乱邪气。卫气盛壮,则其温煦、固护、抗邪、制衡等能力增强,外界邪气侵袭人体就不会轻易致病。
胃气盛,则卫气靠着来自脾胃化生的源源不断的精微充养才会充盛,人体的整个卫气层才会趋于圆满无缺,卫气才能发挥完整的功能,从而充分保证人体不受外邪侵袭。因卫气无时不刻在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邪气作斗争,而卫气护于人身最外层。因此,邪气来犯,卫气首当其冲,斗争的同时首先消耗的是大量的卫气。若胃气虚,化生的精微之气不能够随时补充卫气,如此,卫气某薄弱部分必然成为邪气所侵袭的肇端,则外邪由此部位而侵入人体,百病由生。
1. 1. 2胃气鼓动卫气 脾胃之气化生诸气,必以先化生的气去填补五脏六腑、气血精津中某一虚者。若是平人,机体则取其首先化生的精微之气去填充卫气。只因卫气为人体最强大的外层防御体,而人身又处于邪气爆满的大自然环境中,须时时刻刻与外界邪气做着剧烈的斗争、防御着邪气而保卫着机体。
卫气借着脾胃托升之力,由内而外逐渐趋向肌表,均匀地布散于整个人体浅表层,形成一个强大有力的防御屏障。卫气由内向外的趋向力也就直接影响着卫气的盛满及功能的完善与否,而卫气的趋向力也主要由脾胃的托升鼓动之力提供。胃气强盛则脾胃的升托、鼓动之力即强,卫气的诸多功能随之增强。脾有托升之力,胃亦有托升之力。脾善托升气血中轻清用能的部分,胃善鼓动气血中沉浊涵养的部分。卫气依靠脾与胃的双重托升鼓动之力携着气血向卫表行进,就如同粮草大军为边防守军输送物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即是脾胃之气鼓动附有温热之气的气血趋向于表,使所附之热助卫气以驱寒邪同时又温养肌表。
1. 2卫气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卫气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润泽皮毛等功能。《黄帝内经·灵枢·本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若无卫气的温煦之功,肌肤腠理受寒,寒邪留滞而成痹,痹则气血不通生百病; 若无卫气的固护防御,体内诸气直接外散,体外诸邪直中于内,人则顷刻毙命,即《内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若无卫气之抵抗,六淫之邪等诸多病邪一旦着于体表而不能去,皮肉受损,卫气当伤,卫气渐失依托而不能完全,诸病由表而生……
《医宗金鉴·太阳上篇》上提到:“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卫固营守,邪由何入?”一旦卫气亏虚,卫外功能失常,则外邪乘机侵犯人体。正如《灵枢》中提到:“卫气者,阳气也,卫外而为固者也,阳气不固,则卫气失常,而邪从卫入,乃生疾病。”在有外来邪气入侵人体时,卫气作为人体最外层正气,为机体提供着非常强大的防御及保护作用。正是由于胃气能化生卫气、能鼓动卫气,才使得卫气虽时时消耗却依然得以保全。也只有脾胃之气本身强盛,才能保证胃气化生、鼓动卫气之力强盛,进而有强盛的卫气来抵抗、防御外邪,机体在卫气正常的保卫下才能营运不息。
2胃气与营气的关系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2. 1胃气对营气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中精专部分所化生,行于脉中,其性滋润柔和。《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营出中焦。”《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灵枢·营卫生会》:“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营气能够生化运行不休,是由于饮食入于胃,脾胃化生精微,不断补充的结果[4].营气依靠水谷精微不断化生才能得到充养,足够的充养才会使其气完备,营气的完备才能令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2. 2营气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气,恰如《灵枢·邪客》所言:“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营气常与卫气并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气、卫气同等重要,二者的调和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5].营气亏少,在外使得营卫不和,在内导致滋润濡养不够而致脏腑阴阳不和。
卫气布散于人身肌腠皮表,为保护人体的内在而时时抗御着外邪。而卫气依靠营气的滋养才能逐渐充盛。卫气与营气相携并行,不可分离,共同维持着人体气血的充盈流畅。人体营卫调和,则邪难外入,血脉不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是其意也。营气满壮,不仅在外营卫调和,血脉不病,于内亦营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正如《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养生必常论病》说:“荣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泻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注入于脉,少则涩,充则实,用以饮食滋养……”[6]胃气的旺盛使得营气基本的化源充足,则营气易于充盛,使营气在参与人体对抗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功能。《灵枢·营气》:“营卫之道,纳谷为宝。”
3胃气与宗气的关系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3. 1胃气对宗气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宗气由水谷精气及自然清气相化合而成,聚于胸中。《灵枢·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喻嘉言也曾说“是大气者,原以元气为根本,以水谷之气为养料,以胸中之地为宅窟”,此处 的“大 气”即 是 宗气[7].胃气直接为宗气的合成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又间接为化合宗气提供了动力。
3. 2宗气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灵枢·邪客》:“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司于呼吸焉。”由于宗气主司呼吸,而呼吸对应着肺气的宣降,肺气的宣降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主要运动形式,从而宗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和畅与否。恰如张锡纯描述宗气:“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8]宗气之所以行血脉,我们人体的目舌口鼻、四肢百骸等都依靠宗气的行血脉而得到充养才能很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宗气充足,上贯心肺,使心、肺所主之功能正常; 上至头面,五官得到气血的充养才而后功能发挥完全。即“虽各窍自有其本气,而要皆宗气所贯通也”[9].人语低声微、肢体无力、耳目失用、心失节律等,皆是宗气之功能失常体现。胃气充盛,则宗气易于旺盛,则宗气所主不失其常。
4胃气与元气之间的关系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4. 1胃气对元气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胃气化生、充养元气。元气受禀于父母,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不断培育充养,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充盛由先天之精、后天之气共同决定,而先天源于父母,自出生时已无法改变,只有依赖脾胃之气不断充养,元气才能逐渐充实。而脾胃所化之气,往往由至精至纯者来充养元气,大多部分还要补养其余诸气。若脾胃气弱,其化生之气减少,人体诸气不得其养而皆弱,化生的精纯之气更少,元气也就随着后天的补养不丰而渐渐衰弱。也即“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10].
4. 2元气对机体的影响以及对抗疾病的作用
元气通过激发、推动、调控机体各个部分(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来平衡内里的阴阳和驱除外来的邪气。元气具有强大的蒸腾气化能力,为一身之气的“根”.没有元气的激发推动,各脏腑气机会疲乏怯劲,机体就会萎靡不振,则人体内阴阳不平衡,百病由生。整个机体的阳气是靠元气的先凝聚内守,而后才能保证气的功能的完整性。若无元气的凝聚,化生的气就会散漫不收,只弥散而不凝聚的气则不具备人身正气的作用。只有元气饱满,元气对诸气的凝聚力加强,则无论是内损或是外伤,都能在元气的作用下推动正气来纠正阴阳偏颇、祛除病邪干扰,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5结 语
人身虽由有形的血肉筋骨化成,然机体一切无形的功能活动却是靠气的运动来推动的。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滋养着全身之气,人身诸气都赖脾胃的化生滋养[11].没有脾胃对诸气的滋养补充,人身所有机能活动都会失去活力,人也就处于病理状态。正如“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12].脾胃以其居于人体正中的特殊位置,秉承中土的所有性质来承载化生出一身之诸气。而诸气又在不同方面对机体的正常运营不息提供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只有在保护好胃气的前提下,才能使诸气发挥完整的功能及作用。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人身诸气都与胃气息息相关,透彻明析胃气与诸气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根本上认清保胃气的重要性,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
参 考 文 献
[1]沈立炜,柴可夫。《伤寒杂病论》脾胃病相关论述及临床意义[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 :146.
[2]王敏,安祯祥。张仲景顾护脾胃学术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4) :74 - 75.
[3]张振南,谢利民,于潼。张仲景重视脾胃学术思想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 :123 - 125.
[4]吴颢昕,唐雪梅。《黄帝内经》全注全译读本[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96 - 97.
[5]李具双。营气卫气的体、象之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 :7 - 9.
[6]刘庆华。营气与荣气辨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5(1) :23- 24.
[7]喻嘉言。医门法律[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0- 322.
[9]石寿棠。医原[M].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0]李东垣。脾胃论[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1]张良,宋美丹。浅析《内经》中的脾胃学术思想[J].内蒙古中医药杂志,2014,33(19) :133 - 134.
[12]张介宾。张景岳医学全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