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界关注,课堂教学是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从古至今,历史教育一直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历史课程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效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地渗透到历史教学中,用历史“心药”来诊治学生的“心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也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规律,因而既可行也必要。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情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认知能力提升。拥有丰富情感教育资源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培养学生积极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资源,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加以重点培养。例如,中国古代史中介绍的很多中国在世界上领先的科技成就:最早记录哈雷彗星,领先世界五百年的勾股定理,领先世界一千七百多年的地动仪,领先世界一千一百多年的圆周率以及伟大的四大发明等。中国近代史上的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这些历史内容创设情感教育情境,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明白自尊、自信是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靠别人施舍,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又如,在教学“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挑战与机遇并存,意识到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在于培育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让学生回归到自身,使他们明白作为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将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人生观教育,培养正确人生观积极的人生观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初中历史教材介绍了很多为了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的优秀的历史人物。它们的崇高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是宝贵的心灵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用历史人物的相关经历、故事,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的意识。例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等,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历史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如,在讲到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时,笔者引用了他的诗作《龟虽寿》中的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向学生提问:这句话的是什么意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做这首诗时,曹操年纪多大了?体现了什么精神?学生顺着问题一路思考下来,必然能理解年迈的曹操依然心怀雄心壮志,奋发图强的精神,从而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学生也会树立远大的志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挫折教育,培养坚定意志有道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关键是如何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如今的初中学生大多生活安逸,从小缺乏生活历练,缺乏抗挫折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无所适从,内心产生焦虑、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甚至选择轻生。可见,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其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应用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典故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例如,屈原被流放,才写下千古绝唱《离骚》;孙子遭受膑刑,才写下兵法圣书《孙子兵法》。通过这些历史人物在挫折中奋起有为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挫折从来都不是人们逃避的借口,而应该是人们奋发的动力。面对挫折,应该化悲愤为力量,奋发图强,克服困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具体生动的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提高抗挫折能力。交际教育,培养正确人际关系观人际关系良好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让他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前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其中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让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观,使学生形成合群的心理品质。例如,在教学“繁荣开放的唐朝”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重点介绍唐太宗时期实行的民族政策,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社会观念开放,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来往频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再列举清朝闭关锁国,隔绝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错误做法,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一场挨打的悲剧和民族的灾难在所难免。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交往是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应该乐于和人交往,在交往中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建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建议,为学生学好历史插上成功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