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作为中考科目在我省推行已近十年之久,广大一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探究学生学习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历史课教学一直被作为一门“副科”打入“冷宫”,在八年的历史教学中,我深有体会,必须引起关注,认真反思。下面我谈谈历史学科面临的现状:
一、历史学科不受重视
语数外是主科,历史是副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学校不重视,学生没有兴趣,教师没有动力,调动不起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师资力量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但是一线教师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关注的还是学生的中考成绩,忽视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历史科目虽然75分,但是需要记忆的内容又比较多,学校课时安排少,不足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校在师资配备以及教师培训方面也将其放在次要位置,多数学校的历史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基本都没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素养,对课标的学习研究不积极,不去研究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不去积极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更不用说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三、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农村初中历史教师使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教师讲下去,讲完之后也不知道学生理解与否,留几分钟让学生去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有甚者,个别教师上课很少讲课,干脆在书上把要求记忆的历史知识作上记号,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一节课里,没有给学生留下阅读、思考、互动、问题探究的时间,更谈不上有课外实践活动、兴趣小组之类的了。这都违背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历史教学质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四、教学评价单一在评价课堂教学时,只重视评教而忽视评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只是想着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而不是想着如何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真正自愿地去学习、去探究,为学生考虑的太少。面对当今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脆弱现状,如何冲破历史教学的困境,加强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我结合自身实践,总结出以下改进方法和对策:一、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以便学生可以获得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理解、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
课余时间多看看有关历史教学的专业理论,多听同科优秀教师的课,积极参加学校、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经常组织一些研讨活动,积极参加每年的进修教育培训,有不懂的及时查阅资料,努力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三、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课改的步伐,确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也要转变应试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历史教师的积极性,达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双赢。在历史教学方面,要努力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现象,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四、勤于思考,勤于钻研教材、课标,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善教学资源
教师的条件毕竟有限,靠自己个人力量很难改善当地教学条件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勤于思考,钻研教材、课标,挖掘身边潜在的、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比如:师生共同自制教具、利用当地乡镇的历史资源、选择学生喜欢的历史课题开展讨论。教师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历史专业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轻松、愉悦地学习历史。
五、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写教学反思
历史传统教学只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学生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改变这种现象,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加强学生历史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历史知识和热点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叶澜教授说过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是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说明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每个教师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广大基层教师要融入这个潮流,这需要我们广大基层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因此,让广大的农村教师,携手共进,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大潮中去,为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基层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