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实习为护士从学校迈向工作岗位和学校的过渡阶段,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及深化,是临床实践和理论知识互相结合的重要过程。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直接决定着护生实习情况,并与日后临床护理发展密切相关。此文主要分析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难点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带教;难点;对策
科室护生来源不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参差不齐,加上各种新技术、新仪器和新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缺乏改进。大部分护生更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临床操作,缺乏经验,实际操作时紧张、胆怯;加上多数护生为独生子女,缺乏良好沟通能力,心理压力大[1]。
1儿科护理带教难点
1.1护生因素
在带教中,学习模式转变,护生无法适应,仅能在教师分配和指导下完成简单操作,无法进行复杂性操作。很多护生缺乏沟通方法和技巧,实践经验不足,遇到护理问题时,束手无策,无法灵活应对,产生矛盾。部分护生对于规范操作毫无概念,对护理制度规章缺乏了解,出现不消毒、不注重保护患儿隐私、不戴口罩、不坚持无菌操作等,不懂得识别护理风险,毫无预见性,极易引发纠纷。
1.2教师因素
带教人员多为带教能力强、临床知识丰富的护师,但教师知识多来自自身经验,面对现阶段医疗技术快速发展,护理要求高,教学方法不断改进,部分教师知识陈旧,特别是年龄偏大者,教学新方法掌握较少;加上工作繁忙,缺乏学习主动性,知识结构较有限[2]。带教工作较细致,对教师所付出精力和时间有更高要求,而护师工作量大,工作繁忙,无法兼顾临床工作及教学工作,教学方式较传统,毫无创新性和新颖性,影响教学效果。在护生反馈方面,护生多为表扬性语言,鲜有建设性意见,影响带教反馈真实性,制约后期带教改进。
1.3社会因素
带教时,课程教育和安排无法满足临床疾病需要,在儿科护理学中,缺少对各种新型疾病的详细描述,如性传播疾病、甲型H1N1流感和肠道EV71病毒感染等,且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各项正常值有所不同,理论教学时未针对此类疾病深入展开教育,导致未深入学习该学科,知识缺乏。在法律方面,临床带教法律尚未健全,未开设和护理相关的课程,导致护生和教师法律意识淡薄,知识了解少。
2儿科护理带教对策
2.1开展入科教育及培训
进入科室后,由带教教师或护士长就科室主要病种、工作特点、科室环境、工作流程、物品摆放及布局等,向护生介绍,使其尽快熟悉科室设施及环境;讲解科室劳动纪律、自我保护、制度规章等,开展医风医德教育,并指导护生全面按管理制度约束自己,培养其爱岗敬业。要求护生对儿科护理的理论知识进行认真复习,并由教师提问,适当联系实际,加强护生记忆[3]。教师按时组织小讲课,每周一次,内容为儿科常见病知识,以此加强护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每周进行教学查房,全面提升思维能力。借助晨会时间,护士长按照带教计划提问,检查护生掌握知识程度,使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
2.2加强教师选拔
教师为护生实习启蒙者,医风医德直接对护生行为和心理有影响,选好教师是展开带教工作的主要前提。应坚持公开竞聘原则,旨在选拔热爱工作、责任心强、理论知识过硬和言语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且职称在护师以上,实行准入制度,由儿科护士长和高年资护师,对竞聘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选出优秀人员,确保并提高带教质量。聘选好教师后,统一展开培训,使其了解学习方法、实习目的及课程安排等,按实际情况制定带教方案,遵循“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原则,确保不同基础水平护生均能学有所成,并定期邀请学科专家来院指导,现场讲课,宣传国内外带教新动态,拓展思维,对现有知识进行更新[4]。
3创新带教方法
①方式创新。改变既往带教“帮、传、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及理念,实现内容综合化,技术立体化。将症状护理作为主线,以此解决课程结构及内容问题。通过实例,按照常见症状护理方法,对教学大纲理论课内容进行归类,注重能力培养,达到素质教育效果[5];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常见疾病-常见症状-护理诊断-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便利性与有效性,借助多媒体进行操作及体检演示等,若遇到患儿配合或典型病例时,引导其操作,提高带教实践性;由于儿科疾病有极大季节性,带教期间不一定遇到典型病例,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制作新发疾病和典型病例课件,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弥补不足。将护生作为主体,每月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主动性;在查房时,引导护生进行备课主讲,并现场提问及解答,结合病例,总结疾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并围绕护理问题,探讨已经实行的护理措施,哪些有效,哪些有待改进和解决,逐一给予分析判断,提高护生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主动性,培养评判性思维,充分展现“以护生为中心”这一思想。推进人性化带教,教师除了按带教计划严格执行任务外,也要具有良好职业态度及素质,从心理、生理两方面爱护关心护生,正确引导护生从业态度[6];当护生出现护理问题时,应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少呵斥,切忌在患儿和家属在场时斥责,应当细致、耐心地帮助其分析改进;教师应同时扮演好带教人员和长辈角色,积极了解护生内心状态,加强思想沟通,密切双方关系,一改既往形象,开展人性化管理;掌握沟通技巧,促进双方沟通,促使关系融洽,以此提高护生学习积极性与浓厚兴趣;带教时,进行沟通培训,教会护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并说明护患沟通重要性;在新时期下,护士除掌握过硬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沟通交流能力,而带教过程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主要阶段,可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应结合个体心理状态,针对性沟通,协助其克服自卑、胆怯等。实施双向评价,制定教学评价表,定期发放给教师和护生,由教师评价护生的实习情况,由护生评价教师的带教工作,以此双向评价,调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带教结束前,组织座谈会,倡导护生进行意见反馈,积极听取,提升带教水平。
②阶段性带教。按照实习初期、实习中期和实习后期三个阶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个性化与针对性。在实习初期,由于护生刚刚下临床,面对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此时教师需依照护生不同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及接受新环境新知识能力,合理引导,切忌急于求成;如护生对护理操作不熟悉,教师应加强讲解,并现场示范,详尽地介绍注意事项及操作步骤;当独立操作熟练后,应指导其实际临床操作。在实习中期,大多数护生对于此项工作初步有了感性认识,此时教师应积极为其创造临床实践机会,并严格把关,认真检查各项操作,肯定表扬其取得的进步,鼓励其细心操作,大胆实践,以此放手不放眼;可由教师和护生一同分管床位,掌握床位患儿治疗、病情和护理等,在日常工作中灵活应用护理程序,培养其独自解决分析问题及工作能力。在实习后期,多数护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知识及技能,工作能力和经验也有所积累,此时应推行分管责任制,每位护生分管3-5例,指导其进行病情评估和护理计划等,并实施具体措施,由教师定期检查、评估工作,找出不足,以此放手放眼但不放管;定期让护生参与医生查房,增强责任感及成就感,在工作正常运行基础上,安排护生和护士长一同值班,以此使护生从管理者角度出发,掌握护理内涵,对护理工作有深入了解及认识。
③课程安排。各个学校应定期进行社会调查,及时补充新型疾病,补充丰富教学材料。应当引导学生,除了从课堂、教材和教师处学习知识外,还要加强实践,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达到主动学习目的。带教开始时,首先由教师播放操作视频,并现场进行演示,确保护生掌握要领,最后手把手带教,指导护生正确、规范操作,全面把握要领[7]。当护生能熟悉操作,并确保安全操作后,可指导其实际操作,并逐渐加大难度,提高能力。护理操作时,引导护生由心电监护和吸氧等操作开始,逐渐进行吸痰、头皮静脉穿刺等操作,循序渐进。
④安全教育。从带教第一天开始,展开安全教育,针对儿科特点,总结易失误要点。通过实际案例,介绍该院规章制度、法律知识及处理条例等,引导护生利用法规、法律等约束自己,规范行为,使其依法做事。
4结语
现阶段,医疗政策不断改革,儿科护理较其他科室有特殊性,加大了护理带教难度,带教工作发展遭遇挑战。必须加强分析当前工作难点,不断改进和总结,提高带教质量和水平,满足护理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凤琴,孔竞.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4):536.
[2]何瑛.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8):255.
[3]粟绍洁.儿科护生临床实习操作带教中的难点与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7):5746,5750.
[4]励如波,陆丽芳,应爱青.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2):172-173.
[5]陆建红,徐美玉,盛俞.探析儿科学临床带教中的难点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96-3198.
[6]滕小凤.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118-119.
[7]王乔利,孙惠芳.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9):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