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阅读:1154 次 作者: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发布日期:2018-11-03 11:50:16
基本介绍:

  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民俗、音乐、非遗、媒体传播等多角度共同探讨新时代推动汕尾渔歌传承保护利用的举措。

    广东省汕尾市宣传部长曾晓佳介绍了汕尾文化建设情况。她表示,渔歌能够登上首都的艺术殿堂得到了众多单位的支持。汕尾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具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渔歌是蓝海渔歌的代表,也是闽南渔歌的瑰宝。31日晚的“渔歌里说”专场演出的演员有来自一线的渔村民众,也有老一辈的传统文化传承者。本次汕尾渔歌学术研讨会希望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见解,深度挖掘汕尾渔歌的文化内涵,让汕尾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承。

    据了解,被誉为“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很早就发现了渔歌的美,他对汕尾渔歌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和情感。1927年,钟敬文先生就发表了他采访记录的52首汕尾渔歌。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到广州展演开始,汕尾渔歌用40年的时间唱到了北京。

    十几年来一直关注汕尾渔歌、对近年来汕尾渔歌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李丽娜表示,原汁原味的渔歌表演深入而生动地展现了风情民俗和文化内涵,也唱出了渔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恩。参与本次演出的演员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岁,在当今社会如何把古老的民歌从创新的角度和新的审美功能的体验上让年轻人唱,在汕尾渔歌的表演中也做了一定的尝试。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汕尾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陈锤认为,汕尾渔歌要传承,与时俱进的创新至关重要。渔民原来住在船上,现在已经住在岸上的房子里头,生活的环境改变了,观念也变了,跟现状的融合必须要有改革创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萧放认为,汕尾渔歌“风从海上来,心朝向北京”。汕尾渔歌的“咸水味”从整个表演里面可以体会出来,“咸水味”就是生活味,汕尾渔歌把生活和艺术结合得非常好。汕尾渔歌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在现代环境里也不断改变,传承应该是传承生命力和传承文化认同的价值。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最后表示,中国民协一方面致力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原汁原味的保存,同时也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利用现代舞台传播。希望通过挖掘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同时提高其艺术水准,用有表现力的节目表演出来,从而探索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怎么样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中国民协副主席、广东省民协主席李丽娜,中共汕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曾晓佳,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吕军、侯仰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主任徐岫鹃等出席研讨会。(记者 王然)


标签:学术研讨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