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经济论文
  • 正文内容

关于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思考与建议

阅读:1042 次 作者:杨佩毅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9-01-09 11:15:46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免费提供的会计论文范文。

  摘要:养老金待遇调整事关老百姓的“钱袋子”,在今年两会上备受关注。随着我国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养老金会计越发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建议,探索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企业养老金会计处理方式。

  关键词:企业养老金;养老金会计准则;养老金计划

  一、我国养老金会计概述

  为完善养老金保障体系、缓解养老压力、满足实务核算需求,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修订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从概念界定、养老金计划及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对原有准则CAS 9(2006)进行了大幅修改,进一步规范了养老金会计的核算,逐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1、养老金会计相关概念的界定。

  CAS 9(2014)对离职后福利、离职后福利计划、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职工薪酬分为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离职后福利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在职工退休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福利,短期薪酬和辞退福利除外。企业养老金将遵循离职后福利的相关处理。企业应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收益计划,离职后福利计划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设定收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2、养老金会计核算方法。

  CAS 9(2014)区别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两类分别规范其会计核算。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应当在职工服务期间,按应缴存金额确认为一项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设定受益计划下,企业应当要采用预期累计福利单位法对设定受益计划所产生的养老金义务进行计量,以无偏且相互一致的精算假设和折现率为基础,对养老金分为四大步骤核算。第一,确定设定受益计划义务的现值和当期服务成本;第二,确认设定受益计划净资产或净负债;第三,确定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第四,确定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3、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

  CAS 9(2014)比CAS 9(2006)在信息披露上的规定更为全面、详尽,不仅要求企业披露当期缴费金额以及期末应付未付金额,还要披露设定提存计划的性质和计算缴费金额的公式,更要对设定收益计划的风险、现值、重大精算假设和敏感性分析结果等进行披露。CAS 9(2014)的披露要求可以促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获得更多有关企业养老金费用的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二、我国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CAS9(2014)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核算有了进一步完善,但我国目前的养老金制度和会计核算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国内养老金会计体系仍需完善。

  1、我国目前的养老金会计准则仍不完善。

  2011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发布《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雇员福利》,我国财政部借鉴IAS19修订颁布了CAS9(2014),以趋同国际会计准则。与IAS19相比,CAS(2014)仅从宏观方面对养老金会计核算给出指导意见,并未制定具体的会计处理规范和会计计量方法,没有设置专门的养老金会计科目,导致实务操作缺乏较强的参考依据,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取可靠、真实的养老金会计信息,并且对监督造成一定的困难。

  2、我国养老金会计准则的实务操作性不强。

  在CAS9(2014)中,我国财政部明确了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流程和计算方法,但是,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目前国情的限制,在养老金会计准则推进和实操指导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导致企业很难找到质量高的公司债券的市场收益率以满足准则对折现率的要求,影响设定收益计划中设定收益义务现值的计算。另外,我国日渐加重的老龄化和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会直接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水平提高,为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带来很大困难。

  3、设定受益计划不易在我国进行全面推广。

  从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修订可以看出,采用设定受益计划进行会计核算将是养老金会计的发展趋势。相较于发达国家企业对设定收益计划的采用,我国愿意且能够采用设定收益计划的企业少之又少。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国家仅鼓励而未强制要求企业采用设定收益计划;另一方面,采用设定收益计划要求企业要有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否则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采用设定收益计划进行养老金会计核算。

  4、我国目前的精算水平难以满足养老金会计核算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健全,我国养老制度和养老金会计准则也会逐渐完善,同时对养老金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设定收益计划的精算要求。然而,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高低不齐,符合条件的精算师数量很少,很难应对工资水平、通货膨胀和医疗费用水平等精算假设的会计核算要求,无法依据较高的会计专业技能对养老金业务涉及的有关因素进行合理地调整和预测。

  三、完善我国养老金会计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养老金会计准则。

  我国财政部、人力资源部等相关部门应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及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现状的养老金会计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准则,细化养老金会计核算方法,规范精算假设估计方法、折现率选择及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等要求,制定专门的养老金会计科目,并设置专门的资产、负债和费用账户来反映养老金会计的增减变动,编制专门的养老金会计信息报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养老金会计信息,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下转第86页)

  2、逐步推广养老金设定收益计划执行。

  为加快养老金会计改革,就要在我国逐步推广养老金设定收益计划,提高采用设定收益计划的企业数量。一方面可以根据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来判断,另一方面还可以参照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扩大执行企业的范围。首先,可以要求金融业和交通业等经济效益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率先采用;其次可以根据相关权威评价结果,在盈利能力强、职工结构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民营企业中推广采用;最后,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在背景、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全面实施。在推广设定收益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应允许企业对部分年龄高、工龄长的特殊员工继续采用养老金设定提存计划,或设立受益养老金补充计划,以保障员工和企业的稳定性,稳步推进设定收益计划的全面实施。

  3、全方位保障养老金会计准则执行。

  要推进我国养老金计划的实施和准则的执行,需要从资本市场、社保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出击。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资本市场运行,为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提供基础保障。同时,我国应完善养老制度的建设,针对老龄化加剧引起的资金亏空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养老金缴纳和支付的方式,降低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加大对企业年金制度的宣传力度,逐步实现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实账化,降低未来养老金支付的巨额风险,为养老金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打好基础。

  4、提高养老金会计核算人员技能。

  一方面,要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壮大我国的精算师队伍。首先,对会计从业人员,应通过继续教育更新其会计知识储备,提高其会计核算能力,尤其是对养老金会计科目、账户和报表的学习和运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多举办专业讲座为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会计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比赛,以督促会计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其次,国家在未来应提高会计行业的准入门槛,会计人员不仅要拥有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应持有相应的精算水平证明证书,以整体提高我国养老金会计核算水平。最后,企业也应鼓励、监督会计人员加强学习、钻研业务,在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能力,争做中高级会计人员,向精算领域发展,提高精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卓,王佳.企业养老金会计之国际比较[J].财会月刊,2017(7).

  [2]王敏.从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看养老金会计[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4(2).

  [3]史艳丽.职工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分析与研究[J].财经界,2016(17)

  [4]孙敏娜,傅宏宇.新职工薪酬准则中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4(31).


标签:会计论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