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掌握淋巴瘤领域国际最新进展,近日,辽宁省肿瘤医院胸内科一病区举办了辽宁省POST-ASH淋巴瘤诊疗进展学术会议。会议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宋玉琴教授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刘翠苓教授来辽宁省肿瘤医院,第一时间将2018年12月在美国召开的第60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中针对淋巴瘤领域最新、最前沿的诊疗进展进行了学术分享。
会议伊始,首先由胸内科一病区李晓玲主任致欢迎词时代表会议组织者,向不辞辛苦远道而来的宋玉琴及刘翠苓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会的省内专家、同道表示诚挚的祝福。
此次会议宋玉琴教授从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现状及治疗未来三个方面进行分享。详细分析我国各区域城市之间淋巴瘤诊疗的预后转归情况,通过真实世界研究结果,强调一线规范化诊疗的普及重要性。
宋玉琴教授还分享了ASH大会报道了Polatuzumab vedotin(pola,MMAE+CD79b单抗)联合BR对比单纯BR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淋巴瘤80例患者II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明了Pola的价值,明显提高BR的PFS和OS。另外几项ASH会议中口头报告显示,venetoclax联合应用显示出一定疗效,包括Idasanutlin作用机制的解读等。同时将最新的、效果更好的、毒副作用更小的CAR-T疗法等最前沿的临床数据进行全面分享。
随后,刘翠苓教授围绕病理诊断作了精彩报告,强调了病理诊断在淋巴瘤诊治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临床诊疗的基石。恶性淋巴瘤是一类特殊的肿瘤,分型复杂而众多,每个亚型代表一种独立的疾病。刘教授就病理常见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及伯基特淋巴瘤等免疫分型及形态学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一步在传统病理的基础上帮助临床明确分类,指导治疗。
会议第三项内容是病例MDT。来自盛京医院王慧涵教授、北部战区总院刘景华教授以及辽宁省肿瘤医院郑建教授分别带来日常工作中的3例淋巴瘤病例,医学影像科迟达教授、病理科黄波教授、头颈放疗病区李霞主任共同参与讨论,做了精彩发言。通过具体病例的分析,帮助我们澄清临床一些模糊的知识点,分享临床诊疗经验,拓展临床思维。与会专家就病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并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历时半天的学术交流圆满成功,为辽宁省医疗团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在本次会议中,省内专家同道聆听到顶级专家的学术汇总报告,展开了院际间广泛交流,开阔视野增加见闻。促使我们今后用更优良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