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信息中第十项的年度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在校大学生截止目前为止大约有4018.1万,且以每年1.3%-1.6%的速度增长。我国已进入十三五规划关键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决胜阶段。大学生作为一种即将进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特殊群体,拥有强健的体魄以及健康的心理是极其重要的。因此,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得到各大高校甚至社会的广泛关注。
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迫使在校大学生必须要快速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健康的心理,以便能够适应社会这块时代的“晴雨表”的不时变化。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进入“情绪负重时代”,人们的意识观念、情感态度复杂多变,心理也变得越来越敏感。且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的完成,人际关系的构建,择业与就业以及自身心理的成熟等复杂问题,极易出现的自我认知不充分、过分强调自我、情绪焦虑或逃避现实等心理障碍问题,而这些都是大学生必须面对和克服的。所以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现代大学生活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突破自身心理障碍,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大高校需要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障碍的定义、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1、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没有能力按照社会认可的适宜方式行动的表现。心理障碍是阻碍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且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
2、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1)适应障碍:大学生自离开中学进入新的环境后开始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次,大学生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学年对学生的发展要求不同。而现代大学生却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并提出更高的要求,适应能力差且依赖性强。
(2)情感障碍:首先是意志缺乏和感情用事的问题,不能够做好为人处事和待人接物,易出现莽撞和冲动的行为,进而造成封闭自我怀疑自我的现象。其次是极其复杂的情感活动和不成熟的心理,造成的非正常的同异性交往、自我隔离、性敏感等问题。
(3)人格障碍:固定的或强迫性的思想行为,过分追求完美或过分否定自我,易出现扭曲心理和人格上的崩溃。进而人格系统的发展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和情感、意志、行为上不一致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出现是有原因可据的:
内因:即大学生个人性格。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性格决定命运”,无论是用霍兰德性格分析还是用九型人格测试分析,每种性格的优势特点和缺陷必然会导致既定结果的产生。在这一点上,大学生首先要了解和洞察自己,进而改造心理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人格。
外因:人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相互影响。大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在认识并感受着这个社会与时代的气息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社会的泛娱乐化程度不断加大,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也慢慢扩大。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现状及其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在大学里,有人因交不到朋友而出现心理封闭现象;有人因担心考试挂科而常常感到心理焦躁不安;有人因告白失败变得抑郁不振;有人追求目标太高无法达成而过分否定自我等等。大量的信息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的主要原因是由心理障碍引起的。
大学生心理障碍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与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1)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信仰多元化,大众娱乐化加剧,使大学生感到心理压力加剧;个人对生活目标的不确定,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以及情感生活的变化加剧内心的焦虑、烦躁、不安。(2)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未达到完全成熟,情绪常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心理冲突与心理障碍时有发生。心理障碍的出现极易使大学生心理发展失衡,影响到大学生的自身发展。
三、突破心理障碍的方法:
(1)认识个性,改造自我。
1.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设定自我目标,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专注的吸取知识,逐步实现自身的基础储备,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胜不骄,败不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找到自我的定位: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对自我的认识,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角色定位,确立规划自己人生目标。进入大学,各种社团活动增加,课外活动也愈加丰富,在校大学生要利用这些机会多多丰富自己的生活,不要过分的封闭自我。
(2)克服“怕”字,勇于追求。
1.凡事勇敢尝试:当遇到新的事物的时候总是存在畏惧心理,害怕自己做的不足。但要知道只有不断接触新的事物才能突破自己,并且养成遇事不畏惧、不退缩的心理。
2.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快乐:通过社会实践认识更多的新鲜事物,使心理的得到满足与愉悦,淡化大学生头脑中既有的现实主义、享受主义色彩,重新调整自我,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位置,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不断进取的韧性。
3.克服逃避,认识新我: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备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不过度的幻想;适度地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主动进行自我反省,全面认识自我。
(3)寻求帮助,快速突破。
1.主动寻求心理辅导:据统计,很多在校大学生抗拒心理辅导,认为心理辅导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突破心理障碍最直接与便捷的途径,也是能使人感到内心放松的方法。在校大学生要加强与老师、辅导员以及心理健康老师的交流,获得他们直接有效的建议帮助。心理辅导更能消除精神的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2.接受心理治疗:发现问题,便要解决问题。这也是突破心理障碍最为关键的步骤。现代心理医生有着专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更能发现困于心理障碍的难题,并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治疗,以减轻和消除不适应的心理障碍,促进身心的愉悦,发展健全成熟的人格。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据了解,近年来很多高校每年都会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讲堂,甚至有些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这是值得很多高校学习的地方。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形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专家座谈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交流会等。
四、大学生突破自身心理障碍的意义
社会未来的发展对大学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这也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突破自身心理障碍,有利于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具备更加健康的心理,有利于走出心理的困境和误区,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大学生必须时刻准备自己,时刻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得到长足发展,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要经得起严峻的考验。为此,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意志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要知道:要想成就未来,不仅要有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有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引导大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是十分具有现实和指导意义的。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搏击中翱翔自如,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参与到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去,才能迎接时代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