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 正文内容

多维度拓宽学术期刊成果推介路径

阅读:666 次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发布日期:2019-03-19 11:34:31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树立“微意识”、适应“微时代”,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成为“木偶”,不顾一切地迎合“微时代”的思维取向和行为导向,而是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学术成果推介途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V盘等微形式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作为学界专家学者及相关科研机构传播学术信息、反映学术成果、表达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媒介之一,学术期刊肩负着时代精神的传承、社会真理的探寻、学术前沿的引导、科学知识的传播等重要使命。因此,学术期刊如何坚持传统媒体的传播途径、探索多种新媒体传播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期刊的成果推介平台作用,对学术发展、学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果推介现状有待改善

  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学术研究的面貌,对当今学术信息传播、学术平台的构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学术期刊充当着学术资源的互动平台、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学术交流的有力阵地的角色。因此,扩展学术成果的推介、支持学术期刊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学术的发展与创新,而且对于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学术期刊的成果推介现状可谓喜忧参半。

  一方面,学术期刊积极推广学术成果,构建学术沟通、交流的高端平台。首先,规范出版,积极推介学术成果。这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任务,将学术期刊寄向各个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研究部门,实现了学术期刊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优秀的学术文章通过各类平台的转载,实现了文章的二次传播,扩大学术成果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其次,密切联系学者,推广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学者的最新科研成果,提升了学术成果的传播力,以期实现在相关学界、学术圈的关注与讨论。最后,依托万方、维普、知网等数据库,方便学者获取学术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学术期刊未能真正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术成果推介过程中表现出迟滞与被动的现状。其一,学术成果的推介渠道相对单一。相较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学术成果的传播未能充分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迅速化。“时时阅读”“无门槛阅读”是当下对于信息传播最重要的需求,而学术期刊的传统传播方式给“时时阅读”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万方、维普、知网等数据库的非开放性阅读又给“无门槛阅读”带来了阻碍。其二,学术成果的推介手段较为落后。当下,V盘、云盘、微博和微信等平台的设立大大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为学术文章的传播提供更大空间。而一些学术期刊虽然开设了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但或多或少存在疲于经营的问题。同时,由于学术期刊的数字化投入资金不足,导致学术成果推介手段落后于数字化发展的速度。即使一些学术期刊开设了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以推广学术成果,但很少有学术期刊创建APP来满足读者“处处阅读”“时时阅读”的需求。

  把握多维度成果推介契机

  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化传播推动学术期刊的平台作用、媒介作用、阵地作用向全新的领域、模式转型和发展。因此,探索多种传播渠道给我国学术期刊的多维度学术成果推介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

  就挑战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网络技术人才,为学术期刊的多维度成果推介提供人才支持。专业人才的缺乏必将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网络资源浪费。因此,招揽新型人才,加速人才培养,调整人才结构是学术期刊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部不仅要招揽精通互联网技术的青年,还要加强对已有人员的培训,以最快的速度调整人才结构,以克服对互联网从观念到技术的隔膜。其次,扭转陈旧的观念,跳出原本的思维定式。将数字传播权授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的同时,拓展学术成果推介的多维度传播途径、传播模式。最后,加大对学术成果多维度传播的支持与投入。学术期刊多维度成果推介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其背后是雄厚的资金支持。纵观新颖创意产业和现代传媒公司的兴起,其背后无不是强大的资金支持。学术期刊具有公益性、小众性等特点,自身很难赚取巨额的利润来支持多渠道传播,因此必须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投入与支持。

  同时,学术期刊的多维度成果推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深入发展,单一依靠纸媒传播学术成果的时代一去不返,不仅诞生了以万方、维普、知网、超星为主的数据库,而且催生了一系列网络在线阅读,增加了学术期刊的服务功能,使学术成果推广更高效。公开、共享、便捷、便携、即时、精准的信息传播方式,加快了信息的流动、促进了学术期刊与读者之间、学术期刊与学术期刊之间的群体互动。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拓宽了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和路径,不仅扩宽了学术传播的范围,而且延展了学术传播的纵深度,将学术传播向学术生产的前段延伸。互联网技术打破了审稿过程的三大主体——编辑、审稿人与作者之间的固有关系,改变了原本封闭的审稿流程,为作者和审稿人之间搭建起即时沟通的桥梁,为多角度、全方位、全过程的学术交流沟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深入挖掘学术期刊的多维度成果推介途径,深度开发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在学术成果推广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为我国学术期刊融入国际知名期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为我国学术在国际舞台上争取话语权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提高探索成果推介路径的积极性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严重挤压传统平面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与大数据、数字化、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那么,学术期刊如何拓宽学术成果的多维度推介路径则是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

  第一,坚持学术期刊的传统传播、推介渠道,保持学术品位,寻求学术创新。首先,学术期刊应找准学术定位、明确办刊宗旨,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期刊发展,避免在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丧失主体性、主导性、主动性。其次,学术期刊要严把质量关,高标准、严要求,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将代表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文章发表出来,推进学术思想的交流,搭建更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最后,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原有的资源优势,树立学术营销意识,将纸质出版物的发行与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登载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学术成果能更好地惠及科研人员。

  第二,拓宽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推介渠道,特别是“微传播”渠道的运用。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不断推送着新鲜、新潮的信息,人们又利用强大的社交群、朋友圈再次将信息传递,经过N次方的输送、传递,这种原本“微小”的事物已悄然变成庞然大物。所以,在当今时代,我们不能忽视微传播对学术成果的推介作用。一方面,树立“微意识”,增强学术期刊多维度学术成果推介的自觉性。树立“微意识”、适应“微时代”,并不意味着学术期刊成为“木偶”,不顾一切地迎合“微时代”的思维取向和行为导向,而是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学术成果推介途径,充分利用微博、微信、V盘等微形式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关注“微传播”,扩展学术期刊多维度学术成果推介的传播渠道。目前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为纸媒与传统数据库,也有一部分期刊借助微博与微信等平台发布学术信息,然而仅仅依靠此类传播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学术期刊要根据“微媒体”中信息的“微传播”特点,择取和提炼精要简洁的学术摘要,并借助“微媒体”平台向读者“推送”。同时,推进学术期刊APP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我国学术期刊与国际一流期刊接轨。

  第三,加快推进评价体系建设,形成支持学术期刊多维度成果推介路径的评价体系。目前,学术期刊的学术评价机制是以点击率、下载率、引用率、转载率等量化指标为测评学术期刊优劣的标准。拓宽学术期刊的多维度成果推介路径,必须要调动期刊人的积极性,乐于采取多种形式推介学术成果,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不能仅仅依靠点击率、下载率、引用率、转载率等,而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将其他学术成果推介渠道的反馈信息纳入评价体系,形成更加细化的指标,并将其纳入评判学术期刊优劣的评价体系中来。此外,通过拓宽学术成果推介途径来考评学术参与度、学术热点反应度、学术反响度等人文因素,让学术评价体系从单一的量化指标向多元的人文指标发展。如此,通过推进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建设,就可以提高学术期刊探索成果多维度推介路径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标签:学术期刊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