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文物考古
  • 正文内容

文物专家发现30万平方米古墓群,从此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史事

阅读:1011 次 作者: 来源:文史撰家 发布日期:2019-04-23 14:28:5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文物考古资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进展到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专家路过营盘村附近的他留山时,被眼前的阵仗给惊着了,这令一直跟考古打交道的专家们不敢相信。因为在他留山上30多万平方米的地方竟然集中了一万三千多座古墓。这些古墓排列有序,年代虽然久远但墓碑的镌刻十分清晰;倒爬的狮子,立在墓两旁的瑞兽,和形态各异的中国龙等等。

  显然这里曾是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聚集地,但看周围,一派萧瑟的村落和蔽塞的山区。那么这曾经的文明它究竟是什么来头?满脑疑惑的专家们摩拳擦掌着,准备开始细致的研究。

  很快专家们得知,面前一眼望不到边的墓葬群,是一个叫做“他留人”的少数民族或部落留下的。但根据现存档案和史书记载,他留人目前主要活动在云南省永胜县一带,眼下族群总共人数不过五千多人,并且他留部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划为我国少数民族彝族的一个分支。作为少数民族一般没有土葬,可眼下他留的族人为什么会有规模这么庞大的地上古墓群呢?首先这说明他留部落曾经也是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种族,可是为什么衰落了呢?

  专家在研究碑文的时候,又发现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些碑文竟然都用汉字记载,而且还雕刻有汉文的传说故事以及中原的道教或佛教文化。从最古老的墓碑到后面年代较近一些墓碑上的镌刻工艺可以得知,这些墓主人使用汉文化时也在经历一个粗浅逐渐演变到精细的过程。据记载他留人等少数民族不使用汉字,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可是他们怎么用汉文化镌刻碑文呢?在这个疑问还没有解开,新的疑问又出现了。

  在距离古墓群南边不远处专家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而这座古城正是他留人曾经生活过的文明中心,此城东南北三面都是环山,从地形上看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城池。可是它在百年前却被他留人遗弃了,到现在都没有一户他留人在这里居住。而营盘村只是后来才建立起来的,好好的一座城池不待,为什么非要另选聚居地呢?

  看来他留人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突然间没落一定是发生了什么特殊的事情。专家决定还是从古墓葬入手,就在巨大的墓葬群高处,他们找到了一座最为古老的墓碑。墓主人姓“段”(段谦),可是墓碑上刻的是谐音段的“断”,也就相当于一个汉语口语中的断字。看来墓主人在书写上尚不规范,原来的土著游牧民族是没有姓氏的,这也就说明从他开始,他留人才刚接受汉文化。

  从段谦墓到他后辈的墓碑上也都开始出现了“段”字姓氏的规范书写。这也就说明他留人从没有姓氏到定姓取名就是从段谦这个墓主的开始的,从那以后他们开始接受并学习汉族的文字,也从蛮荒蒙昧开始向文明转化。其次“他留人”这个称谓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

  他留人用他留语解释为:他鲁苏,而苏在他留语当中就是人的意思,而他留是外来的意思,也就说他留人的祖先是从外地迁移到这个营盘村来定居的。接着才慢慢接触了当地的汉文化,而且古墓群里最古老的墓葬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建立的。而且他留山埋葬的他留人多以成、王、海、兰等他留大姓为主,根据统计专家认为他留人应该早在民代嘉靖年间就已经陆陆续续入住到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的他留山当中了。

  可是经过研究得知他留人曾经是在山野间放牧的游牧民族,他们怎么会忽然间都来此定居了呢?专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这事跟发生在永胜县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

  距离他留山几十公里的永胜县,其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边城。它深处金沙江的怀抱当中,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衔接的地方,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而且这个地方从我国汉代开始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到了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采取了寓兵于屯移民实边的政策,实施屯垦制度,换句话说也就是将中土人口稠密的大姓移居于此,希望借此打破云南固有的土司实力,使他们争雄的局面受到限制。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明代开国名将沐英之子沐春为了统领金沙江上游一代的土司地界,就把出征云南的中原军队,大约数千人留着了金沙江畔的边陲重镇-永胜,还设立了一个军事机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从此大量的中原汉人就在永胜这个地方开垦定居生活。有战事了就秣马厉兵奔赴前线,没有战事就盘田耕种,同时也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永胜。时间一长,中原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甚至于礼仪文化等等都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

  然而早在洪武年间汉人因边陲战事来到永胜之前,他留人就已经先到这里了。元朝末年,蒙古人将山野游牧的他留人集结团练成亲军,从此便结束了他留人的游牧,开始定居生活。据史料记载,依照元代的军队建制,在下千户的人数360户时为伍来组建亲军,而他留青壮便尽皆入伍成了一支土司亲军。后来在洪武15年的时候,明朝的大军平定云南各部,他们又归顺了大明。

  十年后,明代的澜沧卫形成,大量的中原人纷纷来到永胜定居,就和已经定居的他留人相互融合、吸纳。总的来说这场人口的大迁移变成了种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过程,而永胜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可以试想一下;经历了千里征战的战士们一下子来到这一片水草丰茂的土地上,他们放马于野,解甲归田,把崇尚文化和知书达理的古老传统全部都带到了这个地方,久而久之永胜这个地方就形成了它独有的文化标签,叫做边屯文化。

  而边屯文化又是一个怎样的文化呢?当年明朝的军队把这里发展成了一个边陲小镇,往来的文武官员都在这里食宿换马,商来民往,好不热闹。可以说中原文化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繁盛的景象,比如古朴的城郭、建筑的精妙、雕刻的华美。完全是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后绽放出来的韵味和风采。

  他留人正好就在这个时候接受使用汉文化,同时彝族支系的他留人也是滇西北地区最早接受汉文化和使用汉文化的部落。当然影响是双方的互补的,中原文化对他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他留人的习俗也渗入到了汉人中间。在永胜县,当地就有一句:

  丽江粑粑鹤庆酒,永胜油茶家家有。

  永胜油茶就是永胜汉族家庭里经常食用的一种茶饮,它的做法跟纳西族和藏族制作酥油茶的方式相似,只是食材稍有区别,而这个酥油茶就是他留人的传统饮品。当年汉族军民来到永胜,经过接触,他们也就慢慢接受并喜欢上了他留人制作的酥油茶。只不过是后来随着畜牧业发展以及游牧民族往山区转移,酥油的原料就跟不上了,在供应量上满足不了汉族人。这时候汉人就改变了他留人的传统做法,开始用猪油代替酥油,并且用方便取材的湖米作为调料来制作酥油茶。

  所以永胜油茶就是这样被改良出来的,总的来说从洪武二十八年以后,这场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还是相当的成功。它让永胜这个边陲小镇不仅拥有了不亚于中原发达的农耕文明,同时还具有了独有的少数民族特质。而且不得不说这跟多年的他留人一直主动和谐地参与着永胜的历史文化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到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前面他留山上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而且排列有序又精致的古墓群的碑林上都镌刻着汉文。

  不过解决了这一点疑问,还有一个更大的疑问;如此灿烂的文明是如何衰落的?与如今的他留人离开那个易守难攻的古城池住进营盘村有关吗?有关系。

  在距离营盘村他留古墓群不到两公里的山坳里,有这么一座历经了一百三十多年依然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它构造精美,建筑艺术十分高超,而他主人兰氏可谓当族时代的头领。在历史上他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咸丰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首领杜文秀宣布;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要革命大清。由于杜文秀以白旗为标志,官军以红旗为标志,民间又称之为“红白骑闹事”。而他留山正好处在两军交战的战略要地,他留人组成的军队又属于官军,所以兰氏就组织着族兵全力对抗杜文秀的部队。

  杜文秀的起义军已经围追云贵川官军许久,急切的想通过他留城和永胜县城进军四川与太平天国取得联想。如果杜文秀顺利通过永胜到达四川与太平天国取得联系的话,这很有可能改变大清和太平天国的战局,甚至是改写中国历史。但是中国历史没有被改写,原因就是在永胜这个地方,杜文秀遇到了他杀伐四方的“滑铁卢”。杜文秀始终被阻在了永胜,一直被挡了十四年,光战事就整整打了十年。

  不过尽管兰氏带领族人牵制杜文秀整整十年,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也是为什么他留人盛极一时的文明突然衰落的原因所在。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杜文秀趁兰氏带着主力到外地增援官兵的机会,在午夜联合内奸炸毁了他留城堡的城门,一拥而入,攻下了这座易守难攻的坚城。杜文秀为了发泄久攻不克的愤怒,在他留城内烧杀抢掠,大肆破坏。除了侥幸逃跑的少数人,他留族人尽皆被屠。而兰氏得知城堡失守的消息,再带兵赶回已经于事无补,面对寡不敌众的局面,兰氏也战至最后一刻,壮烈牺牲。

  也正是由于这场惨烈的战事,他留人四散逃离,从而导致繁盛一时的他留文化和独树一帜的永胜边屯文化逐渐凋零。只剩下这座古城的惨迹和壮观的坟山墓群,以见证这段曾经绚丽和辉煌的历史!


标签:文物考古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