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 正文内容

跳出“唯论文”围城 学术评价体系更需精细化

阅读:826 次 作者: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04-24 14:06: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日前,清华大学发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的唯一依据,并且不再将博士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达到基本要求作为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清华大学此次修订《规定》的最大亮点,便在于将原《规定》中明确的“学术论文发表达到要求”改变为“创新成果达到要求”,简短表述的改变,释放出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方向调整的积极信号。

  清华大学一改以往博士生学术固有评价机制,打破论文作为考核博士生在校表现的唯一依据,进而转向集博士生在学期间创新成果、科研成果等于一体的综合评价办法,这对打破高校博士生、乃至研究生“唯论文”论优劣的单一评判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可谓迈出了重要一步。长期以来,高校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甚至是作为申请毕业答辩、获得学位的唯一“通行证”,这使得很多高校学生和老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学术论文上,而对或许更具意义的创新创造、科学研究、实践锻炼等过于轻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学历人才的综合发展。

  与此同时,高校“唯论文”的教育环境也催生了一些学术不端情况出现。对此,很多人把这一问题的矛头指向学校“唯论文论英雄”的治学模式。诚然,不能把个别的学术不端行为怪罪于高校,但当论文的重要性上升到博士、研究生在学生涯中的首位,由此衍生出为了发表论文而抄袭、包装和拼凑等行为时,就不得不重新审视高校论文管理制度——唯论文的模式是否偏于单一?

  人尽其才、各显其能,应是高校教育环境中该有的治学氛围。现实中,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占优势,但不见得在论文撰写、学术研究等方面也是强项,如果单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不达标,就将在其他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卡在学术门槛之外,是否有不公平之嫌?这样说,并非全盘否定高校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要求,而是应当探索出避免“一刀切”的评价办法,更应该以制度兜底,激励学生在自己的擅长领域尽情发挥、创造价值。

  让教育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是必然趋势。此番清华大学将博士生培养从论文的“围城”中跳脱出来,鼓励以论文为参考,培养多元的评价机制,发动博士生多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正体现了中国一流高校的超前思维,更加符合时下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方向。

  然而,清华大学此番出台的《规定》尚在探索阶段,有很多细节需要持续细化。更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将学术创新成果的评价权下沉到学科层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这对学院、学科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制定科学、公平的评价体系,如何更加尊重学科特点及差异,都需要逐一细化分解,制定科学的评判标准。此外,取消论文发表“硬约束”后,学校还应将治学的重心倾斜到对学生日常管理中去,体现在每门课程的表现当中,真正发挥出高校取消论文发表强制要求的制度优越性。(记者 周军)


标签:学术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