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论文 教育论文
  • 正文内容

大学生共情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考察

阅读:1283 次 作者: 来源:学术网 发布日期:2019-06-15 15:42:15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学术论文库免费提供的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

  共情(empathy)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又翻译为移情,或神入、同感、同理心),最初指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咨询者能敏锐、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来访者所表达的意愿和情感,并将这种理解和体会传递给来访者。目前普遍认为,共情是一种认知能力和情感反应的结合,是个体能设身处地知觉他人感受,并体察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或倾向[1-2].共情与一个人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内在的联系。一个具有较高共情水平的人,通常对他人的需要或痛苦情绪比较敏感,表现出更多的换位思考,能激发更强的同情心,进而产生更强的助人、安抚、捐助等亲社会动机。

  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也发现,共情是利他、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动机的重要来源和情感基础,但国内对共情的研究大多以临床心理疾病患者和儿童为研究对象[3-5].本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共情与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以及相关因素对这一关系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人际关系的优化,进而促进教育机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式,从河北省沧州市三所高校抽取在校大学生610人(男生251人,女生359人),年龄19-24岁(M=20.51,SD=0.97).施测后共获取有效问卷562份(男生224份,女生338份),问卷有效率92%.

  1.2研究工具

  研究中的主要变量是共情和亲社会倾向。考虑到人格、自尊、社会赞许性等因素可能会影响亲社会行为或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因此同时测量上述因素。

  1.2.1共情量表

  该量表有22个项目,分为4个维度:共情特质、共情性关心、共情性痛苦和知觉敏锐性。量表为1-5级评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在0.74~0.82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达到0.87.四个分量表的总分被称为一般共情。

  1.2.2亲社会倾向量表(Prosocial Tendencies Measure,PTM)。[7]该量表有21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主要用于测量青少年的助人或利他倾向。其在国外的使用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该量表由Carlo教授提供,中文翻译和修订得到Carlo教授的允许和支持。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可以作为测量中国大学生一般亲社会行为倾向的指标。四周后,对110名被调查者的重测信度为0.88.

  1.2.3 Marlowe-Crowne压缩版社会赞许性量表[8]

  该量表有10个项目,采用是、否二择一评分,主要测量个体以社会认可和赞许的方向行事的倾向。

  1.2.4 NEO-PI中文问卷中的"宜人性"维度。[9]

  该量表有48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有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与个体的亲社会倾向和利他主义存在高相关[10].

  1.2.5 Rosenberg自尊量表

  该量表有10个项目,测量一般水平的自我评价,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11].

  1.3研究方法

  将量表装订成册,统一发放和收回。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2结果

  2.1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一般共情总分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显着相关(r=0.557,P<0.000);除共情性痛苦(r=0.059,P=0.164)外,共情性特质(r=0.579,P<0.000)、共情性关心(r=0.629,P<0.000)和知觉敏锐度(r=0.336,P<0.000)与亲社会行为倾向均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这表明,具有高水平的共情特质或能力通常有更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

  相关分析还表明:除共情外,自尊(r=0.157,P<0.000)、社会赞许性程度(r=0.302,P<0.000)、宜人性(r=0.429,P<0.000)也与一个人的亲社会倾向存在显着相关。但是,性别(r=0.007,P=0.871)、年龄(r=0.075,P=0.078)与亲社会行为倾向相关不显着。

  2.2回归分析以亲社会行为倾向为因变量,分别对一般共情和自尊、一般共情和社会赞许性、一般共情和宜人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宜人性(t=7.528,ΔR2=0.065,p<0.001)、社会赞许性(t=8.642,ΔR2=0.083,p<0.001)和自尊(t=2.501,ΔR2=0.008,p=0.013)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预测作用,具有高宜人性、高社会赞许性和高自尊的大学生通常也会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但是,在分别控制了上述因素后,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仍然十分现显着.

  以亲社会行为倾向为因变量,将一般共情、自尊、社会赞许性、宜人性同时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元回归分析。首先将共情引入回归方程,然后将其他变量同时引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回归显着,其他变量的纳入并没有根本影响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

  3讨论

  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大学生的共情水平越高,帮助他人、为他人缓解痛苦的动机越强。其中,亲社会行为倾向与一般共情中的共情性关心、共情特质与知觉的敏锐性存在显着相关,而与共情性痛苦没有相关。这表明,共情所导致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来自对他人的关注和观点采择,而由他人不幸所唤起的、指向自我的痛苦感受则不会直接导致亲社会行为,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12].回归分析表明:共情对亲社会行为倾向的预测作用十分显着;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自尊和人格中的"宜人性"等一些主要的人格特质变量后,共情仍然会影响一个人亲社会行为动机的强弱。这表明,大学生助人动机的出现,一方面出于对他人需要的理解、关注和切身体验,另一方面可能也受到社会、自我评价以及人格中的亲社会特质因素的影响。因而,培养共情能力,是激发助人、合作、利他等良好社会行为,进而增强人际和谐的重要途径。

  总之,共情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共情能力的提高能够促使大学生关心他人、体恤他人,形成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高校从事德育的教师和政工人员应遵循教育和心理规律,发挥共情的有效唤醒功能,通过适当的换位思考、入情引导、自觉领悟的训练来达到塑造人、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国内部分高校进行的共情训练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促进其适应社会、健全人格已经产生积极影响[13-14].

  参考文献:

  [1]郑日昌,李占宏。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77-279.

  [2]陈晶,史占彪。共情概念的演变[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64-667.

  [3]Carlo G.,McGinley M,Hayes R.,et al.Parenting Styles or Practices,Parenting,Sympathy,and Prosocial Behaviors AmongAdolescents[J].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7,168(2):147-176.

  [4]任朝霞。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73-77.

  [5]朱丹,李丹。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5):1231-1234.

  [6]陈晶。共情、共情唤醒机制及共情结果的关系[D].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7.

  [7]Carlo G,Randall A.The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Prosocial Behaviors for Lat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2,31(1):31-44.

  [8]Stranhan R,Gerbasi K C.Short Homogeneous Versions of the Marlow-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J].Journal Clinical Psy-chology,1972,28(2):191-193.


标签:教育社会学论文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