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学术中心 学术资讯 学术会议
  • 正文内容

十四五·中国城市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阅读:997 次 作者: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日期:2019-06-26 08:36:42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学术资讯。

  6月22日,以“十四五·中国城市发展:重大问题与理论创新”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联合《经济学动态》编辑部、《经济地理》编辑部和《城市发展研究》编辑部发起和主办,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协办。本次论坛旨在推动学界对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问题的研究,加强城市经济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为“十四五”期间中国城市发展贡献学术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孙久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180多位学者、政府官员共同探讨城市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创新问题。开幕式由郑新业主持。

  贺耀敏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十四五”规划研究也已经启动,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城市群相继崛起,都市圈建设政策出台,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心城市全国布局、快速交通网络延伸拓展、城市经济创新驱动等等,都在重新塑造着中国城市面貌。城市发展理论工作者和决策者要认真地关注经济、交通等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针对新时代提出新的课题,面对新的挑战,拿出新的方案。

  随后,原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副主任王巨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杨开忠,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国务院参事、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文余源等专家学者先后进行大会主题发言。本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可云教授主持。

  王巨禄表示,以人为本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需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各个领域一直存在着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投资、轻生活改善的问题,应该努力确立以人为本,满足人类发展需要的城市化指导思想。因此,要抓紧补齐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重视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和努力搞好托幼托老事业,合理布局和建设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文化设置,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等。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激发城市内在活力。

  杨开忠表示,全球城市是全球化的配置中心,中国全球城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孕育期、诞生期、高速增长期等阶段。现阶段,我国主要的全球城市(北京、上海、香港、广州、深圳,武汉等)正在从半边缘全球城市向核心全球城市转型,要实施创新、人才、品质多层驱动策略,并通过全球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从而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

  魏后凯表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表现出“速度快、质量低”的特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转型,第一,促进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第二,既要提高城市发展质量,还要提高镇区发展质量;第三,全面提升城镇的可持续性,降低资源消耗,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四,城镇化建设合理布局,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仇保兴表示,现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众多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包括:极端气候变化影响;城市的高机动性;新技术的快速涌现;快速发展及高度国际化的脆弱性;本地人口、外来人口等多重主体的复杂性。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技术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建设在面对以上冲击和压力时仍能维持基本的功能、结构、系统和特征的“韧性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的安全问题。

  石敏俊探讨了集聚经济对环境规制效果的影响,其研究表明,集聚的正外部性有利于提高环境效率,促进波特假说的实现;但随着规模的增加,集聚的环境负外部性增加,单纯的效率提升无法改善环境质量。具体来看,研究识别出环境规制降低排放强度和排放密度这两种作用在经济密度上的门槛效应,并发现前者的门槛值远低于后者。在环境规制降低排放强度时,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起作用;在环境规制降低排放密度时,主要通过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起作用。

  刘秉镰指出,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工业化的速度快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人口向超大城市过度集聚,大城市过度集聚和中小城市功能区萎缩将导致未来城市空间问题;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的出现和扩大;城镇缺乏个性,出现千城一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城市经济学学者可以从新型城镇化,城市包容性,不同尺度空间下的城镇化空间优化,城镇化的成本,城镇化政策的定量模拟等角度展开研究。

  文余源表示,在传统贸易总额核算法对全球价值链GVC中的贸易核算已不再适用的情况下,研究衡量一个国家通过出口拉动GDP的能力,即出口国内增加值(DVA),能够更加精确地衡量我国的出口获利情况。他认为,传统贸易总额核算法会大大高估真实贸易利得,外资加工贸易及技术密集型企业是长三角城市群DVAR呈上升趋势主要的推动力量。另外,虽然FDI确实促进了长三角经济的增长,但是其高端技术不可轻易获得,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主创新。最后,加工贸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低端,长三角加工贸易企业DVAR演进表明加工贸易在不断地深化,长三角参与全球价值链仍然在不断地增强,而且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加工贸易的参与。

  张可云表示,各位专家学者针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工作经验,以及国内外研究前沿为中国城市发展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同时也向城市经济,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分论坛讨论环节,来自全国61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城市绿色发展与城市创新,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城市群发展与空间一体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住房市场与人口流动,就业与城市扩张和收缩,大湾区、都市圈、城镇化,集聚,城市发展与演进,北京市城市发展共十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

  分论坛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何书金,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赵儒煜,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覃成林,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虞义华等专家学者进行了会议主旨演讲。

  孙久文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发言并主持闭幕式。(记者 武鹏飞)


标签:学术研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