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多样性的表现,其成因也各有不同。教师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问题,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倾听、理解幼儿个体的主观世界,可从高质量的陪伴、享受互动时刻;用“成长型心智”,欣赏、鼓励幼儿;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四个方面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无条件积极关注;
一、问题来源
有研究表明,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面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着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1]一位6岁的幼儿园大班女孩的家长说:“我女儿最近半年感觉孩子有点早熟,说的和想的,不是这个年龄的话和事。具体表现:孩子说话比较呛人;孩子动不动就有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说话带有消极悲观的色彩;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稍微有点难度,就会放弃;小区周围没有同龄的玩伴,孩子平时比较孤独。我们家都是军人出生,平时工作比较忙,从小孩子由我们自己带,周一周五孩子在幼儿园,周末孩子由姥姥姥爷在家照看,没人陪着出去玩,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以前孩子表现都挺好的,这半年也不知道怎么,也不喜欢靠近我们,变得很奇怪”。笔者根据父母的描述及对该幼儿观察,运用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理论基础,试剖析该幼儿心理表现的原因,并给予可行性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学习理论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包括同伴交往以及成人交往的学习,尤其是与成人相处过程中,孩子会潜移默化地通过替代性强化进行有效地观察学习,班杜拉坚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观点。
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幼儿会通过观察,了解父母对自己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也会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从父母身边和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同时促进幼儿个体心理健康发展。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提出了着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安全需要(safety need)、爱与归属的需要(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幼儿在满足了缺失性需要后,对爱与归属的需要有更多的渴望,例如父母的陪伴、同伴的交往以及其他社会性关系的建立。
罗杰斯也提出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观点,他把积极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指父母要求孩子做符合父母价值标准的事,只有成功了才给予积极关注;一种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强调幼儿本身的价值,不论儿童做什么,成功与否,都给予信任、肯定的积极关注。他认为对幼儿积极关注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重要他人———首先是父母,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要求父母,不以幼儿的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父母的要求、价值标准来评价孩子。[2]
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分析时,必须要考虑幼儿个体的主观角度而不是分析者的客观角度去观察,需要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全神贯注的倾听、理解幼儿个体的主观世界。
(三)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对情境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做了细致、彻底的解释,他提出了四种环境系统,由小到大(由内到外)分别是:微系统(microsystem)、中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以及宏系统(macrosystem),[3]本文重点阐述与幼儿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微系统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
微系统主要有家庭、幼儿园、社区、同伴等,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多维审视中必须结合此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三、原因剖析
(一)缺少父母的陪伴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安斯沃斯(Ainsworth)等人提出的陌生情景测验中,依恋类型被分为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与抚养者有亲密的互动,这种依恋类型是最有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依恋、抗拒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突出表现在:没有安全感、焦虑、困惑、混乱、恐惧、冷漠等。该幼儿的父母职业较为特殊,工作强度较大,值班、加班已成为工作常态,生活中孩子不愿意靠近父母,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有不安全依恋的表现。
(二)缺少肯定、鼓励与支持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Baumrind)曾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其中权威型父母通常鼓励孩子独立、耐心倾听、关爱、支持,这种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该幼儿的家庭成员都是军人出生,父母多以专制型教养方式来教育幼儿,专制型教养方式的表现是:父母对幼儿要求严厉、多以命令式口吻与幼儿交流,不会经常肯定、鼓励和支持幼儿,在这种教养方式中成长的幼儿,会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
(三)缺少同伴的交往
在生态系统理论中,微系统中的家庭、幼儿园、社区、同伴等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其中同伴交往为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情境。在孩子的社会性交往中,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亲社会性行为,也称为利他行为。比如帮助、合作、共享等行为。二是攻击性行为,是反社会行为在幼儿期最具代表性的行为表,像抓、掐、咬、威胁、羞辱、攻击、辱骂、欺负和破坏都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该幼儿说话呛人,不能直接确定为攻击性行为,但是在两种社会性行为表现形式中,更倾向于攻击性行为,家长需要提高警惕。
通常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有很大的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趋向亲社会性行为发展,而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高度专制的父母往往会限制幼儿的同伴交往,幼儿通常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他们与同伴交往时可能会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除父母的教养方式外,该幼儿住所周围没有同龄同伴,缺少同伴交往导致了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
(四)缺少积极关注
该幼儿有不太符合年龄的语言、行为表现,动不动就有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内容相符,幼儿想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幼儿曾经表现优秀时,没有得到更多关注关注,只有表现的与众不同,才会被家长更多的关注,家长才会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她身上。幼儿小小的内心,需要的只是父母的关注,他们会通过一些看似不好的行为,来寻求家长的目光、占有家长的时间,希望他们可以更关注自己,可以多在自己身上花点时间跟精力。
四、可行性建议
(一)高质量的陪伴、享受互动时刻
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应该是全情的投入,是陪伴,不是陪着,是父母与孩子双方都享受的亲子时光,互动的美好时刻。在高质量陪伴相关的调查研究中,被大家广泛应用并推崇的方法是“123”法则。
所谓“123”法则:1是—每天一次,2是—每次二十分钟,3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一起聊天、一起做游戏、一起读书)三件事中的任意一件。具体操作如下:家长工作繁忙,每天下班后腾出20分钟,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一起读书;或者在晚饭时间,孩子吃饭,你坐在那里看着她,一个眼神都能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你的陪伴,感知到那份流动的爱;还可以选择下班后与幼儿聊聊幼儿园的生活,同孩子一起画画、一起做手工、一起洗衣服、一起尝试做饭、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做很多的事,这才是互动,才是陪伴,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比漫无目的地腻在一起强百倍。
(二)用“成长型心智”,欣赏、鼓励孩子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两种视角的才能观,一种是“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另一种是“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4]而将才能观运用在家庭教育中,可以看到有两种心智的家长:“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的家长认为孩子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在正确的引导下,孩子能够积极的健康成长。“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的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的心智表现就决定了一生的成就,心智是僵化的,不会改变,很担心孩子,但又觉得无能为力,这类家长信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幼儿的成长是变化发展的,家长若能给予幼儿欣赏、鼓励、关爱,更有利于培养“成长型心智”的孩子,这种心智孩子的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努力,就能变得更好,做事积极向上、充满自信心的人,而“僵固型心智”的孩子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怎么努力也没用,做事消极应对、没有自信心。每个家庭都希望培养出“成长型心智”的孩子,希望家长能欣赏、鼓励孩子,多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避免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的教养方式的教育。
(三)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发展
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中,家庭、幼儿园、社区、同伴等微系统是与幼儿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幼儿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帮助下成长的,有人认为幼儿的教育全是家长的责任,也有人认为幼儿教不好都是幼儿园的责任,这都太片面。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合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幼儿周一到周五在幼儿园中有同伴的陪伴、老师的帮助、周末在家有父母的关爱;幼儿园的幸福生活、周末的家庭时光,这种多时空、多维度、多空间,非线性、双向、全面的互动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同时有助于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剖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园合作的关键性,及时与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的发展情况,了解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状况,通过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全方面的了解孩子。
(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走近幼儿的内心世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家长要对幼儿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需要观察幼儿、感受幼儿,倾听他们的需要,给予他们表达请求的机会。[5]具体方法:要了解幼儿现在发生了什么事情即为观察;理解当下幼儿为什么会有情绪波动即为感受;抚养人想一想是因为幼儿的哪一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会导致幼儿的情绪波动,这便是在倾听幼儿的需要;最后帮助幼儿将心里的渴望表达出来,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内心需求,这便是在表达请求。
家长一定要重视家庭中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试着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走近幼儿的内心,重视微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幼儿需要被认同、被理解、被鼓励、被支持,而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的陪伴、关爱。
参考文献:
[1]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吴丽珍.成长型心理评价模式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08):46-47.
[3]桑标.儿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姜勇,李艳菊,黄创.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模型[J].学前教育研究,2015(05):45-47.
[5]杜冰南.非暴力沟通的三重境界——一种平和而有效的沟通方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6(1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