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杂文 评论
  • 正文内容

写好抗疫文学需要功夫与敬畏

阅读:3003 次 作者:师力斌 来源:环球网 发布日期:2020-03-10 08:00:00
基本介绍:好的抗疫文学有门槛,绝非出发点好就足够。

  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人民战“疫”激发了许多人的文学创作热情。一时间,抗疫作品充斥手机网络平台。诗歌一类,产量惊人。面对高亢的大众抒情,舆论似乎并没有领多少情。许多自鸣得意的“文学”屡屡被打脸。婉转的人翻出经典文学创作理论,或者“非典”时期的旧文,提醒灾难文学应当怎样去写;脾气直率者则干脆直言不讳:当前文学写作,要说人话。

  笔者看到,不少作者为前方医护人员的勇敢坚忍所感动,频频流泪,可作品却令人失望,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可知,热情不等于文学,作者泪奔不等于读者感动,更不等于疫区患者的真实感受。文学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者怎么可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动?字不是钱,文学不是捐款,不是把字当钱捐出去就了事了,更不是多多益善。许多写作者的初心是好的,但还需要考虑表达效果。文学作为一种交流媒介,写得好,让人感动;写得不好,或会添堵。类似情感错位的歧视性表述、隔靴搔痒的远方关怀,都属于这种相对失败的文学。

  为何一些作品无法有效发挥正面效果?首要原因是文字浮泛空疏,缺乏真材实料,没有提供细节。疫区都没有去过,对一线人员的具体处境和精神状态不甚了了,就在那里写几句套话了事,停留在曾被严厉批评过的标语口号层次。而看看那些受到赞誉的文字就能发现,“修辞立其诚”的规律仍然没变。灾难文学尤其需要理解的真诚,需要设身处地的真诚。感动需要细节的真实来支撑。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杜甫,他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能喊出“周汉获再兴”“树立甚宏达”这样国家层面的大词,还在于能写出民族灾难中的儿女“垢腻脚不袜”“问事竞挽须”的动人细节。

  这次抗疫文学中,往往是那些真实记录疫情、呈现前方医护人员具体生活状况和特殊斗争情形的文字令人感佩。相比之下,那些既没有写出抗疫具体情形,也没有写出困境中人们面对灾难所呈现的独特丰富性格特征;既不能当萝卜白菜解决群众生活所需,又不能满足读者对文学的真正需要,近似于自娱自乐的文学,何谈感人,何谈文学?

  其次,对文学缺乏敬畏和较深理解,也是一些抗疫文学作品效果适得其反的原因之一。抗疫文学谁都可以写,但要明白一个道理:好的抗疫文学有门槛,绝非出发点好就足够。文学也是一种技能,需要功夫、需要敬畏,并非随意而为。更何况,抗疫涉及到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安危与国家安全,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高水平的歌颂才是“正能量”。想让读者满意,想为抗疫做贡献,就得拿出真功夫,拿出好作品,严肃对待,而非随大流、赶时髦。好作品来源于很多因素,除了前述的真诚、真实,还须有精湛的文字功夫、深刻的思想洞见、深切的人文关怀、丰富的表达技巧等。抱着随意、轻浅的态度来写,没有准备、没有功夫、没有观察思考和调研,仅凭一己之热情和冲动,很难写出好的文学作品,也很难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作者是《北京文学》副主编)

标签:文学评论,抗疫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