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杂文 评论
  • 正文内容

我们是否能创造出未来散文

阅读:1404 次 作者:红孩 来源:华声在线 发布日期:2020-09-04 09:49: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散文评论文章。

  湖南散文学会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湖南日报》湘江周刊要策划一个关于湖南散文的专辑,希望我能就湖南散文写个印象类的文字,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几年,通过湖南散文学会的成立,通过《湖南散文》杂志的创刊,通过首届“湘江散文奖”的举办,特别是与谭谈、聂鑫森、刘克邦、奉荣梅、申瑞瑾、张雄文等文友的交往,使我对湖南散文创作有了一些了解,便有理由写不算深刻印象的感性文字。

  评价一个省的散文创作,是很难的。在当下文化多元的时代,人的思想观念每天都在发生大的变化。文学创作也是如此,近十几年,几乎没有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等流派形成;就地域性作家而言,也没有像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以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的独立存在。这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进入90年代后,文学创作开始了自我革命的探索。也就是说,文学由干预社会、干预现实,转入了关注自我,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的未来会怎样,已经成为写作者的心理预期。

  散文创作亦是如此。自90年代余秋雨式的文化散文以及季羡林、张中行式的学者散文盛行后,几乎很难再有旗帜性的散文引领人物出现。我觉得这很正常,相反,如像过去仿朱自清仿杨朔仿刘白羽式的散文创作,到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写作者和研究者的诟病。这就涉及到坚守与创新的问题。我是不赞成否定前人的,譬如杨朔的抒情性,在很多人看来,其抒情带有很多虚伪与虚构,认为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我以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作家,他们怎样地歌颂新中国都是可以理解的。我曾经问过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你们知道中国自己的三大民族经典歌剧吗?他们说不知道。当我把《洪湖赤卫队》《江姐》《白毛女》的精彩片段放给他们听,他们一下被震撼了,说中国歌剧这么好听呵!

  去年,湖南散文学会举办首届“湘江散文奖”,作为省外的评委,我参与了全过程。这期间,不仅看了所有的作品,也听到了湖南几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对散文的见解。我看到,湖南近年的散文创作是包罗万象的,作家们大都有自己的个性追求,有立足乡土的,也有精神寻根的,还有文化思考的,其中显著的就是地域性。在投票时,大家本着公平的原则,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评出的作品大体代表着某种创作方向。这一举措,无疑为湖南散文的未来走向起到了引领作用。我们无需非要确定什么形式,更多地是在提倡散文的多种可能性。

  几天前,有位散文研究者发给我一篇短文,大意是说散文要注重思想性。我当即就告诉他,你这是个伪命题,散文没有思想性没有抒情没有写意那还是散文吗?他开篇说,散文是个易写难工的文体,门槛很低。我毫不客气地回答他,你根本不懂散文,现在问题不是散文门槛低,而是很多人写了几十年散文,始终就没有进入散文的门槛。翻开近百年的白话散文,真正成为经典的也就一二百篇。这些散文,在诞生之时,他们的父母并不知道它们的未来会是怎样。我们不好说,这些作品在新的未来百年是否还能成为经典,作为当下的我们,是不是要有雄心写出几篇留给未来的散文呢?我寄期望于湖南朋友,这里毕竟是沈从文的故乡!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散文作家、理论家。)


标签:散文,评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