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杂文 评论
  • 正文内容

没有了批评,文艺作品谈何进步

阅读:1239 次 作者:马梓俞 来源:红网 发布日期:2021-04-03 22:28: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文艺评论。

  “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近日,这一段对于外国文学作品《休战》翻译的豆瓣评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评论者高某原本只是想表达对翻译的不满,但却被译者的好友们扣上了“恶评”的帽子。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高某还收到了举报信,经过其所在学校教育之后,高某删除了该评论并且进行了道歉。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高某当然有权利去对文学作品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是在合理的表达范围之内,不去挑战公序良俗,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无可厚非。赞美是对作品的肯定,说明创作者走进了读者的内心,而即使是批评也会鞭策创作者继续进步,应当被视作一种期许而鼓励。我们仔细品读也会发现,该评论对于翻译作品的批评仅仅限于“语言老套,没有新意”,并没有上升到很高深的观点之争,更没有对翻译者进行人身攻击,这种属于文学范畴之内的批评,何错之有?

  该作品的中文译者韩烨称:“‘机翻’属于职业道德问题,逐字逐句认真翻译反复修改的书稿被说‘机翻痕迹严重’,感觉挺糟心的”。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尤其还是外国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长期的文学积累和对语言文化火候的准确把握,有时候一篇翻译作品的出世,往往要经过多年的打磨,当自己辛辛苦苦翻译的作品没有得到良好的反馈时,未免都会产生一些“情绪”。但是翻译工作是和读者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读者的反馈,不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是促进翻译工作不断进步的动力。出现了一些批评,即使对方的言辞犀利,我们也要进行合理吸纳。如果文艺工作者具有“玻璃心”,受到了一点儿批评就小题大做,甚至动辄就进行举报,我们今后的文艺作品还怎么满足大众的需求,受大众的喜欢呢?

  其实不管是“人译”还是“机译”,最后翻译出来的作品如果不符合广大群众的口味,文艺工作者本人都要进行反思,不要只是一味地进行抱怨。即使有时候批评者的观点可能不正确,但只要自己的反驳有理有据,表达合理,都会得到人们的赞赏,甚至还有可能还会引起一场“辩论思潮”,而这样的氛围恰恰也是我们当今文化圈所提倡的。

  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文艺作品的创作或许更需要批评的声音,北大鼓励“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新文化运动中,不仅有提倡文学革命,宣扬新思想的《新青年》,也有一批复古派为捍卫传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纲常伦理,虽然意见不同,也不乏相互批评,但是这都仅仅限于对于观点本身的批驳,同时在这样你来我往的理论斗争中,唤醒了近代人民的思想启蒙,也在文学领域中诞生了近代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若只是谄媚的赞美,往往会造成固步自封,缺少创新动力,长此以往,最终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

  批评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了思想交流的空间,也为文学创作者打开了一扇了解群众、了解世界的窗户。文艺作品如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那么失去了批评就会变成井底之蛙,只会在自己的圈子里越走越窄,最终被大众和市场所抛弃。当下文化环境中有不少创作者因为忍受不了批评而“无能狂怒”,甚至教唆粉丝控评,花钱删评论,这样的结果只会造成他们沉溺于赞美的美好幻觉之中,对批评的视而不见也不会让作品真正受到喜欢。

  当然了,我们需要的是合理的批评,如果让情绪战胜了事实,感性超过了理性,没有表明观点就急着先站队,那么这样的批评很有可能超出人们的预期,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范围,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就会受到情绪的裹挟而罔顾了实际。既要有审慎思考合情表达的读者,也需要有能沉下心来认真聆听的文学创作者,从心出发,文艺作品才会有真进步。


标签:文学,文艺,评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