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杂文 评论
  • 正文内容

关于中国诗歌的几点思考

阅读:4329 次 作者:黄建华 来源:北青网 发布日期:2022-04-20 21:58: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诗歌评论。

  对于我来说,一提到“诗歌”这两个字,就会在脑海里闪现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等诗句来。诗歌,已经被我们概念化为一种美好和经典的语言。诗歌,也培养和滋润了我们几千年,更是优雅和文化的象征。

  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从古文言到现代白话、从格式体到自由体、从少数人的创作到大众层面的参与创作。古今诗歌在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是时候需要对诗歌进行一些划时代的思考了,这也是我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不是诗歌研究者,不是诗歌理论派,更不是名人名家,仅从我的读诗和创作感受来谈些不够系统但却是独立认真的思考。

  一、诗歌是什么

  诗歌从什么时候诞生?我不得而知。第一首诗歌是什么?有人说《击壤歌》是中国的第一首诗,我没有考证过。有人说,诗言志,这也未必是常态。在我看来,诗有着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同盲人摸象一般,你从不同方向去感受是有着不同的体验和看法。

  1、诗还是诗歌?我从开始就没有对此进行辨别,一般看法,诗和诗歌是互通的,诗歌等于诗,诗也等于诗歌。如果要我必须为此说上几句的话,简单讲,咏唱的为诗歌,仅文字记录的为诗。古时候的诗大多是要唱出来或者吟咏的,故此诗也就等同于诗歌了。至于现代,除了少数的诗被谱曲成歌演唱外,大多数诗停留在读的层面,还不是朗读而是默读,更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吟咏诵,人们还是习惯上把诗和诗歌作同一观。换句话说,现代人的常规概念里诗和诗歌是一回事,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和创作。

  2、诗歌是主体的表达。是诗人主体的一种自发和自觉表达,是一种能动和冲动。在我看来,更多表达的是情感、情绪,也可以是思考、志意。“秦时明月汉时关”表达出了一种永恒和沧桑,“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表达出了一份天真和自然,“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除了某种曲折与向往。

  3、诗歌是表达形式。表达可以是唱,也可以是哭笑、舞蹈。只有以文字记录下来,又符合一定的格式要求才是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种生存状态,文字化以后才成为诗。“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是系列的活动,有饮酒、舞蹈、旅行、放歌,也有时间和地点,惟有落到了文字上,又有李白行云流水的表达和对仗的美,才成为了诗。

  4、诗歌是记录。作为记录的诗歌,既记载宏大的历史和社会主题,更记录个人的生老病死和喜怒哀乐。《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山月》《陇西行》《以梦为马》于此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李白的诗记录了他一生的追求向往,杜甫的是记录了他一生的颠沛流离,李清照的词记录了她青少年的闲适美好和中老年的忧愁风雨。

  5、诗歌是格式。散文、赋、诗歌都是文学形式,而诗歌是有着自己的格式要求的,也是一种约束。比如《诗经》以四言为约束,加上韵律要求。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辞》则以语气词“兮”为标志,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了六朝的骈体文则是把对仗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如庾信的“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左思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唐诗宋词元曲作为诗歌也都有自己的要求,不一一列举。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西学东渐和倡导白话文以来,自由诗蓬勃发展,涌现了如“再别康桥”等不少新诗佳作。

  6、诗歌是生命。生命的长短、宽窄、高下、明暗等在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有的诗歌穿越千年、历久弥新,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诗歌境界高远,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有的如“凄凄惨惨戚戚”“秋风秋雨愁煞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的诗歌属于人类,有的属于民族,有的属于当代,有的只属于个人。

  7,关于好诗。好诗是能引发广泛共鸣、表达共性情感的,能为广泛接受并传播。好诗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情真意切、哲理悠思、文辞简约通俗。诗有各种,惟有好诗令人难忘和长久流传。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天涯何处无芳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等。自由诗一样可以出好诗。

  二、关于诗歌的今古

  什么是古诗?什么是今诗?什么是新诗?什么是现代诗?什么是古体诗?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旧体诗?我没有从理论和体系上去研究,仅从一个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的角度看,明显感觉有些混乱,这对于大众接受和诗歌创作是很不利的,有必要在当代环境下进行重新梳理。

  诗歌体式可以以新文化运动时期为标志划分为古体诗(格式诗)和自由诗。我不大主张用新体和旧体来称呼,似乎新就代表好和先进,旧就代表不好和落后。古体诗最大的特点是格式约束,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无不如此。因此,我们可以按照这个特点区分,无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还是宋词、元曲,都称为古体诗。这其中就包括在唐代发展到高峰的近体诗,其显著标志是格律约束,除了押韵之外,要求对仗,并在平仄上进行强制要求。所谓近体是在唐代的时间线上看,如今时间已经过了一千多年,还是言必称近体容易造成误解,当然,我并不反对在小众的理论研究和专业范畴里继续沿用近体说法。如此,古体诗就包括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楚辞》、汉魏晋以五言为代表的古诗、南北朝发展起来的骈体、唐朝代表性的绝句和律诗、宋词、元曲。宋词和元曲是唐诗的流变,也都有着各自在词牌和曲牌上的格式要求。这些格式要求集中体现在字数、行数、押韵、平仄等方面,不再一一展开。自由诗的特点是自由,不受字数、行数、音韵、平仄的约束,可以更自由更充分地创作和表达。恰恰是因为自由,无拘无束,任何创作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储备、体验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表达,甚至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与众不同,于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形成了,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蓬勃和繁荣,近些年出现的各种体就与此相关,这其中也有域外诗歌的较大影响。目前来看,自由诗还在探索发展和野蛮生长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谁是大师级别的诗人也没有定论,还需要时日令其发展。

  诗歌有古诗和新诗之别,以年代来区分,五百年以前的毫无疑问可以称为古诗,目前看,以新文化运动为分界线也是一种合理的划分,之前称古诗,之后称新诗,新诗还可以有现代和当代等划分,即便是现在人写的古体诗一样也是新诗。古诗就是古人和古时的诗,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新诗即是今人的诗,也可以叫今诗,可是自由诗也可以是古体诗。因此,时间线以来诗人们用古体创作的诗属于现代诗,并不是古诗。换句话说,新诗由古体(格式诗)和自由诗构成。不能把自由诗完全等同于新诗,更不能一说新诗就理解为自由诗。我个人以创作古体诗为主,我的诗就是新诗,也可以叫新古体,但并不是古诗。重新区分古体诗和自由诗、古诗和新诗对于廓清一些认识、更好开展诗歌创作有重要意义。

  三、诗歌繁荣与中华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不息梦想,凝聚着尊严与幸福。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唐诗与大唐相互成就,唐诗更是诗歌文化的高峰,一提到唐代,自然就想到唐诗,几乎达到了唐诗等于唐朝的地步。

  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兴盛,都必然包含着连同诗歌在内的文化的繁荣,换个角度说,文化繁荣更是国家伟大的标志,诗歌可以领文化之先。

  中华民族有悠远的诗歌传统,并且创造了灿烂的诗歌文化。无论《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成了滋养我们民族精神的有机营养,更是直接哺育和激励了无数的先贤和仁人志士,汇成了浩荡的文明江流。

  因此,新时代必须鼓励诗歌的创作和发展,这既包括自由诗的继续探索,更包括古体诗的生机焕发。无论古体诗、自由诗都要以文化、文明和时代、创造为养料和原料进行创作。古体诗在古代已经创造了辉煌,其形式美和内容美都无与伦比,但并不是到了尽头,也不是不可企及,复兴二字对于古体诗也尤为重要,古体诗大有可为。把古体和现代的环境、技术、视野、人文等结合一样可以创作出属于时代、属于民族和属于人类的好作品来。自由诗在我国方兴百年,与古体诗和国外诗歌的悠久相比,时间还很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也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百年来的探索和当下的各种尝试,有其必然性,更有实践意义,不必简单一棍子打死。仅从这百年来的创作来看,涌现了许多佳作和代表性诗人,包括徐志摩、林徽因、戴望舒、食指、北岛、顾城、海子、舒婷等很多诗人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写下了动人的诗篇。目前,各路现代诗人还驰骋在创作的原野,找寻着目标和方向,也在不断进行着创作。应该说,自由诗有着无限的空间和广阔的未来。

  四、我的几点认识

  1、关于古体诗。古体诗和自由诗互有长短。从格式上来看,古体诗更有节奏和韵律感。有人认为古体诗已经发展到尽头,没办法超越和创新了,在我看来,这是不准确的。盲目崇拜唐诗是这一认知的主要来源,似乎唐诗已经穷尽了格律。要纠正唐诗穷尽论和机械的古体诗格律论,本质上这两者是相通的。

  从前者来看,唐朝发展到高峰的格律诗,只是从平仄、对仗、押韵上做出了规定,并总结出若干范式,而对于更加细化的诸如同一句中、上下句间需要回避的声和韵等就没有进行总结归纳。唐之后的宋诗和宋词分别走上了各自的道路,都没有对唐诗的格律进行发扬光大、更进一步。从客观上看,格律诗在此前的时代里的确是最成熟的。

  从后者来看,既要看到唐代格律诗的辉煌,有高山仰止的一面,更要看到现今条件与千年前的不同。唐时的平仄声和如今普通话的四声并不完全对应,过去的入声字已经不是现代汉语必修内容。诗歌在过去的吟咏和现在的朗读也差别巨大。继续固守唐诗的格律,除了极少数研究者和爱好者外,已经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唐诗现在读起来并不押韵,比如杜甫《登高》里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杯”字和前面的“来”字不是同一韵母。另外,现在的很多律体诗除了格式像模像样外,并没有唐诗的神韵和境界,格律成了一种苛求和刻意为之。

  为此,新的古体诗创作就需要以现在的普通话为基础、以朗读而非咏唱为目的进行,法古体诗之美,易古体诗之“俗”。诗之美关键在情真意切,失去了这个核心,任何格律也就失去了意义,是典型的舍本逐末。这并不是简单地说古体诗不好,是因为新的时代条件下,照搬唐人的写法写古体诗已经很难。新古体诗的拥趸并不少,也不乏优秀的新篇。不能说古体诗已经没有价值,有的作者就认为古体诗巅峰已过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余秀华的诗更有人间烟火气,这就更是典型的因小失大、厚此薄彼。新古体诗,既要继承,也要创新,更要发展。在此,我要大声对那些拿着一本平仄表或者近体诗范式来对新古体诗进行评判的做法说“不”,削足适履、刻舟求剑可以休矣。要把握诗歌的核心与本质,言之无物再装裱华丽也不会赢得喜欢。我这里并不反对极个别造诣深厚能用古法写出佳作的诗人们。

  2、关于自由诗界。自由诗界出现了很多怪现象和乱象,比如:体制内一些职业诗人们相互吹捧,看不上自由诗人、草根诗人。草根诗人又鄙视官方诗人写不出好诗。有的诗人有了点儿名气、形成了风格就看不起其他诗人,凡事和自己风格不同的一概批评、打压。有的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甚至文辞无底线,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拉帮结伙,势力庸俗,熟人关系的诗作好发表,能带来好处的人的作品好发表。诗歌的繁荣需要探索的精神、包容的态度、追求真善美的思想。

  这个时代是巨变的时代,新旧交替的时代,从这边看似乎是最差的时代,从那边看又亦或是最好的时代。激浊扬清,大浪淘沙,必然是时代的主旋律。有时候,也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留下来的必然是经过人心和历史检验的好作品。也呼吁媒体更多关注和推广好作品。

  我真心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诗意,投身到诗歌创作中,发乎情、动乎心、成于思、落于诗。以时代为号角,以才情为笔墨,赴身诗歌创作,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抒发个人的情感志意、抵达光明、直指黑暗,创作出诗人满意、读者喜欢的好的诗歌作品。

  3、诗歌的代表性问题。简言之,就是谁在表达和为谁表达的问题。由于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达,事实上加剧了不同表达间的鸿沟。贾浅浅、唐以洪、余秀华所处环境、生存状况、思想状态都是不同的,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面向不同的读者群,在被读者接受同时就已经是有了选择的。余秀华凭什么不能写诗?她的诗凭什么不能被传诵?贾浅浅又凭什么不能?不把诗歌神圣化和标签化,各得其所就是了。唐宋诗篇主要是士大夫的诗篇,不是普通大众的诗篇,尽管其中有些主题和内容是关于百姓生存的。当然,我们更需要表达人类共同生存环境、共同审美需求和共同情绪、共同思想的作品,比如李白、王维对山河、田园的表达,苏轼、李商隐对时代和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等等。反映一类人的状况的诗也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如果涉及诗本身之外的裙带关系、圈子文化等,不是诗本身的问题,可以另外讨论。


标签:文学,诗歌,评论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