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民族文化中,有一个最招人喜爱也最醉人的词:春节。它像摆在历史果盘里一枚沉默不语的果实,任人咀嚼,供人品味。它的核是经过几千年风雨洗刷过的那种,很凝重.也很清香,在人们面前晃动着,使大人孩子都像吃了兴奋剂似地围着它的光环舞蹈。
不同的时代,春节这个词始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它因众人的一种聚会或活动而形成,以后渐渐成为人们一年四季下来的“总结"与“发言”。在漫长的岁月里,春节的姓氏未改,但身份还是随不同的时代在不断变换着。燃烛守岁,细听漏滴,畅饮屠苏(一种驱邪醒魂的酒),合家欢庆;其乐融融——这是春节很遥远的过去时了。当然,在那遥远的时光隧道里,我们也会听到“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清凉,以及“寒暄一夜隔,客鬓两年催”的感慨。“春节”这个词在发展中,逐步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中心词。它从不随便发出声音,但却把身影清晰无比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我在很小时,也很清晰地感受过这个词。还未入腊月,就扳起指头数日子。我们对这个词满怀着希望和激情。春节像一个天外的客人如约而至,快乐的孩子围着它唱歌跳舞,打雪战,踩高跷,直把小小山村给闹翻过来。假如看到奶奶买回了六尺新布,看到爷爷拎回了两斤猪肉,就从心里真心实意地来感谢春节,认为只有春节才会有这魅力,才让我们通向快乐而洁净的乐园。这是有关春节的真实的过去时。
中国人过春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春节,凝结了国人太多的向往和期盼。它是一年的过去,是又一年的开始,所以现在的人们把它打扮得很时尚,很鲜艳。衣食温饱早已解决,吃年饭兴起去饭店的热潮,QQ问候,微信祝福,网上贺卡,旅游过年等等,把一个本来很传统的春节变得现代而个性,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选择在春节期间办嫁娶大事,也是中国春节的一大特色,趁着春节的喜庆气氛,给年轻人的婚姻喜上加喜,是一件吉利又如春天一样圆满的事情。
有位名人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春节也一样,越是传统的精神越是现代的。当我们站在二十年、三十年前,眺望一下春节的“将来时”,一定会发现春节这个中国最古老的节日是多么的纯洁而可爱,每和它亲近一次,人的心灵就会受到冲刷和震撼,当我们在想着花样去过好传统的节日时,一定不要忘记它传统的根,这样,在春节这个特别的词语身上,就有许多新的意义等着人们去发掘,去为它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