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 资讯
  • 正文内容

上海文学馆预计明年建成,馆中馆巴金图书馆预计今年底开放

阅读:200 次 作者: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日期:2024-04-07 14:17: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学网分享的文学资讯。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重镇,上海是中国新文学的发祥地、策源地、推动地和收获地,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傅雷、柯灵、施蛰存等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作家,都曾和上海发生过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这座不断被文学书写的城市,上海文学馆的建成与发展一直牵动着广大市民读者的心。

  4月7日,上海文学馆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布了许多好消息:上海文学馆的“馆中馆”——“巴金图书馆”计划于今年年底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上海文学馆整体预计于明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

  这次会议也公布了上海文学馆学术委员会组成名单。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担任上海文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孙甘露,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文科资深教授陈思和,巴金故居馆长、巴金女儿李小林等23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委员。

  会议现场,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高韵斐颁授学术委员聘书。随后学术委员审议上海文学馆的初步设计方案。

  “今天我们的学术委员会主要请到一些专家、学者,共同把握上海文学馆的专业性、学术性、文学性,让它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有所提升,打造一个新的文学殿堂,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地标。”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文学馆坐落的地方正是红色文脉的所在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学馆的建成也将成就新的文学品牌,为城市赋能。

  3幢历史保护建筑+1幢新建筑

  建设上海文学馆,是上海几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市委、市政府回应这一呼声,并着眼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需要,批准立项建设上海文学馆。

  经过几经论证,上海文学馆最终选址虹口。虹口曾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施蛰存等大批知名作家在虹口工作,鲁迅的最后十年在此度过,茅盾的笔名在此诞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热潮在此掀起。

  根据规划,建成的上海文学馆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由“扆虹园”等3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1幢新建建筑组成。其中三栋老建筑属于赵家花园(又名“扆虹园”),这里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闻名的公共空间,孙中山曾三次到访,而今已是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而主体建筑(新建筑)的设计方案,根据所属风貌保护街坊的特征,更注重新、老建筑之间的呼应和融合,并在外立面中注入红色元素的表达,让时空与时空交流和互动起来。

  马文运说,上海文学馆是一座集展示、教育、宣传、交流、收藏、研究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博物馆,它将是全面展现上海城市文学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是文学交流和公众文学活动的增强文化自信的综合平台,也是收藏文学史料、深化学术研究、保存文学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基地。

  文学馆的建设与开放,分“两步走”

  澎湃新闻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上海文学馆建设与开放将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设置上海文学馆的“馆中馆”。其中之一名为“巴金图书馆”,位于上海文学馆总体区域中的一栋历史建筑。其主要内容为巴金专题展厅,但又不局限于展示功能和“图书馆”功能,而是将成为以“巴金”命名而实现多种文学活动的新型文化空间。

  首先,它将集文献收藏、活动交流、展览展示和公众文化交流为一体,是上海文学馆的一部分,也是文学馆功能的延伸和补充。

  其次,此空间也将以历史保护建筑本身的特点为依托,通过设计和空间利用,并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和展览手段,使公众可以在此体验到阅览、展览、活动、交流等多种文化体验和获得感。

  第三,此空间的文献收藏将以巴金先生和他的同时代人图书、文献和其他实物藏品为主,可供研究者和公众查阅;将举办各种有特色的上海文学活动,包括发布会、纪念会、研讨会、读者见面会等;也将设置常设展和临时小型展览,揭幕展为《巴金与上海图片文献展》。

  第四,将打造以巴金为主体的大数据中心和智慧图书馆,读者和研究者均可以参与、查阅和使用,也可以提供线上和远程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巴金生平活动事迹数据库、巴金著译全文数据库、巴金著译版本数据库、巴金手稿库、巴金影像库、巴金藏品库、巴金与同时代人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将逐步、陆续推出、不断丰富,最终成为全球最完备的巴金数据资料中心。

  第二步,整个文学馆预计于明年建成、开放。

  在学术委员会的建议与计划中,上海文学馆的展陈将通过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活动等载体,呈现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学景观,描绘传统文学、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通俗文学存在于上海这个伟大母体的丰富性。旨在向观众传播和普及文学历史知识,提升其文化和文学素养,同时服务当下研究和文学发展的需要,增强对市民的文学感染力和互动感。

  建成后,上海文学馆将是全面展现上海城市文学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是文学交流和公众文学活动的增强文化自信的综合平台,也是收藏文学史料、深化学术研究、保存文学记忆和城市记忆的基地。上海文学馆的建设,可以看作是上海文学界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的具体实践和重要成果。

  以建筑的形式,回应我们的城市记忆

  在上海作家孙甘露看来,上海文学馆的建成不仅在上海的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页。这不仅因为上海将拥有一座承载、研究、讲述自身文学历史的博物馆;更重要的是,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人们阅读写作使用的语言由文言文向白话文的历史性转变,新文化运动推动着的传统中国向新中国的转变,以及描述、记载、形容这一系列转变带来的经验、感受、思想和憧憬。

  “那些最重要的写作,最重要的作品,那些最重要的内心活动和文学创造,很多就发生在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方圆几公里的范围之内。”他想到鲁迅先生在大陆新邨的居所,巴金先生那被日军轰炸所损毁的居所,茅盾先生的居所,夏衍先生的居所,冯雪峰先生的居所,左联旧址小小的楼房……“这些标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的作家、作品,产生于这个环境,这个地方,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一座新的文学馆的设计建造,也正是以建筑的形式回应了产生这些重要作品的城市记忆。”

  孙甘露相信,上海文学馆也将融入不断发展,同时也持续保护中的城市风貌,成为未来文学的温床和摇篮,接续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接续着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光荣传统。

  “这个时代以及未来的年代,上海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生活,都将被作家的笔记录下来,被镌刻在文学馆的墙上。”


标签:文学,图书馆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