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称他是“动荡世界的永恒”;余光中说他“有狷者风格,狂者进取”;三毛曾与他深夜长谈;林夕把他视为中国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陈绮贞专门为他写歌……他是孤独国的国王,是台湾文化史的传奇,他还是河南最好的现代诗诗人——周梦蝶。
如果你问我,河南最好的现代诗诗人是谁,我一定不假思索——周梦蝶。
但是,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回答有点答不对题。因为在世人眼中,周梦蝶是一位台湾诗人。
周梦蝶,台湾第一届“国家文艺奖”的获得者,很多文人心中的偶像。
龙应台称他是“动荡世界的永恒”;余光中说他“有狷者风格,狂者进取”;三毛曾与他深夜长谈,直至母亲下逐客令;林夕则把他视为中国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被问“为何喜欢中国文学”时,林夕回答“应该是因为周梦蝶”。
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传统在他身上似乎失效,相比大多数在红尘之中摸爬滚打的文人骚客,他似乎早就脱离尘世,如一股枯寂的风,拂过山岗。
初中时,周梦蝶写下人生第一首现代诗;
1952年,周梦蝶31岁,开始发表诗作;
1954年,加入台湾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团体蓝星诗社,同为诗社成员的人有覃子豪、钟鼎文、葛贤宁、余光中、夏菁、邓禹平等;
195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孤独国》,影响深远,1992年,此书被《联合报》评选为“台湾文学经典”,而周梦蝶也被大家誉为“孤独国国王”;
……
记得去年《十三邀》采访李诞,谈起诗歌,李诞感叹,“有年轻人居然是不写诗的?我难以想象。”
不知怎地,如今诗歌在中国,居然成为了一个很小众的话题,而周梦蝶,作为一个小众领域的小众诗人,自然不为大众所知。
有时,听大家说起他,也只是被一个“台湾诗人”的标签所概括。但其实,他除了台湾诗人的身份,还是河南的诗人,而这两者之间,就像台湾与河南一样,远隔山河。
他的书摊,成为台北的文学地标
1921年,周梦蝶出生于河南淅川,原名周起述,是遗腹子,从小被母亲拉扯长大。
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母亲不敢轻视教育,周梦蝶十一岁时,入私塾读书。《朱子家训》、《龙文鞭影》、《四书集注》一一读过。但他尤爱《红楼梦》,尤三姐、林黛玉、晴雯、宝钗……周梦蝶宛如宝玉般热爱这些女子性情。
一日,祖母听到周梦蝶在后院诵读,便说了句“这孩子尝到书味了。”而这句话,似乎预言了周梦蝶的一生。
由于家里实在贫寒,以至于周梦蝶十八岁才上小学。然而,他仅上小学一年,便跳级进入了初中,辗转在安阳、开封求学。
1948年,时年27岁的周梦蝶,被一阵时代的狂风裹入军营。
他本是到武汉求学的,没想到,因缘际遇却参了军。周梦蝶一名,也是他参军时给自己起的。
由于很喜欢“庄周梦蝶”的故事,周梦蝶很早就萌生了改名的想法。但忌于“周梦蝶”一名太过女性化,他一直不敢跟家里人讲。终于,参军时,他在登记薄上写下了“周梦蝶”的大名,而这次改名,也开启了周梦蝶离乡背井的生活。
参军没多久,周梦蝶便随着军队去到台湾。
周梦蝶虽然当了兵,但却真心不是好兵苗子,可以说,当了七年兵,生了七年病。而且,周梦蝶也的确志不在此。
当兵时,周梦蝶曾在部队写过一篇“我的志愿”的文章,里面记录下“一个小竹楼、两个书架、一个书桌子、两张椅子、一个人逍遥地在里面,别无所求”的愿景,但被连长评价:“一个军人,怎么可以这样消极!”
于是,1956年,周梦蝶退役了。退役后的周梦蝶举目无亲,孤身一人闯荡台湾。一个人,就偷不得懒,“从此,微尘弱草,雨萍风絮……”(周梦蝶写给好友的信)
1959年,退役后的周梦蝶每天背着所有的书乘公交往返于台北和平东路(住所)与武昌街,开始在武昌街摆书摊。直到1980年,因患胃疾,周梦蝶割去了3/4个胃,不得已才结束了21年的书摊生涯。
最初为躲避“城管”,周梦蝶只能背着他的书打游击,后来,在一个河南老乡的建议下,他将一个书架钉在了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馆门口,才算固定了下来。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回忆周梦蝶的文章中曾写道这一段时光:“当时我们的年纪尚小,文学的道路迢遥幽渺,但是就在步行过武昌街的时候,所谓文学就成了一种有琉璃色泽的东西,带引着我们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昌街上的明星咖啡馆是台北的文学地标,白先勇、林怀民、施叔青、黄春明、陈映真等作家常在这里写作、交谈。而周梦蝶的书摊,无疑是这座文学地标最特别的一道风景线。
车来车往之间,一个干瘦沉寂的人穿一袭藏青长衫,如老僧入定般守着一方小小书架,径自打坐。书摊上的书,都是些纯度极高的文学、哲学类书籍,很多还是绝版书。常常有人在他的书摊上买罢书,就去明星咖啡馆看。
周梦蝶的这种气质吸引了很多人。特别是在他《孤独国》出版之后,除了李敖、痖弦、余光中等大咖常在他书摊前驻足,还有很多女生喜欢围绕着他讲心事。但大部分情况下,周梦蝶多是聆听,很少言语。
我选择“荒凉的自由”,孑然一身
可让人好奇的是,几十年周梦蝶一直是单身状态,他为什么不娶妻呢?
原来,周梦蝶16岁就在河南老家结了婚,去到台湾时,已育有两子一女。但是,很多和他一样的人在台几十年,也纷纷重组了家庭,毕竟,在时代的洪流下,很多时候我们别无他选,但生活,还是要继续。
所以,他是不想娶吗?
平日里,周梦蝶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就像他的诗歌里所写的一样,他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寡言少语,做事节奏缓慢,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禁欲系模样。
周梦蝶手抄《心经》
但据周梦蝶的好友陈玲玲说,“如果别人说他清心寡欲,我会觉得很好笑。”就连周梦蝶自己都说,“我之所以还能写几首破诗,因为我感情不平静。”
是没人喜欢他吗?
有一次周梦蝶和三毛两人相谈至深夜,直到三毛母亲下逐客令。周梦蝶起身准备告别,却不想,三毛一把拦住了大门,怔怔的望着周梦蝶。周梦蝶愣住,不知所措,两人相对无言,一两分钟过后,三毛让开,周梦蝶夺门而出……
那既然周梦蝶还有情,世间女子也有意,那为何他还是孤身一人呢?
周梦蝶曾写过一首诗——《于桂林街购得大衣一领重五公斤》,“独身与兼身/荒凉的自由/与温馨的不自由/争执著。”最后,诗人做了选择,“我是负裹着一袭/铁打的/苏格拉底的妻子似的/城堡/行走”。
周梦蝶曾在纪录片《化城再来人》中谈起这个话题,说自己之所以不讨老婆,其实是因为怕自己变成暴君,“我要的女人必须是完美的,世界上只有观世音完美,而观世音是不嫁人的。我可以说是一点条件也没的人,却要求完美的对象,可说很可笑。”
一个水瓶座的人,生了颗处女座的心。但他的“完美”不但对外,对自己也极为苛刻。这一点,从他“写诗”一事上便能看出来。
台湾文化史的一页传奇
化作了一只紫蝴蝶
周梦蝶对于自己所有的诗都很认真,从195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开始,一生共出版过五本诗集,可以说,产量很小了。其中有一首诗,周梦蝶写了整整四十年。
周梦蝶常常会不经意间获得一句妙言,舍不得,便只能将其扩展成诗。
“因为一个诗题目,真好,但是在当时,我衡量自己,这个题目,我搬不动,就是眼下,我还拿不起来,还要储蓄力量。但是我舍不得丢掉,就摆在一边,继续读书,四十年后,再把它拿出来。”
生于冷养于冷壮于冷而冷于冷的
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
云有多重,愁就有多深
而夕阳,夕阳只有一寸!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节选
这首《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便是那首写了四十年的诗。
其实,周梦蝶的诗,并不是很好读。由于受传统文学和佛学的影响,他的诗中常常会出现文学意象和佛教用语,如果你对佛学或传统文学丁点不了解,还真不好理解他的诗。
42岁时,周梦蝶开始礼佛。原先只是为了改掉自己爱吃肉、喝酒、爱看电影、说话不干不净的习惯,但没想到,礼佛后,这些习惯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只是,虽然没能达到自己最初的目的,但在礼佛的过程中,周梦蝶却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