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泛文化 社会
  • 正文内容

贯彻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 增进民生福祉

阅读:1429 次 作者:郑楠 来源:淮安日报 发布日期:2019-08-20 17:17:01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社会资讯。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指导和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方位

  我国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后,已经走过了从无到有,正在走向从有到好、质量提升的阶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建设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十六大之前,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太弱,社会建设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先把蛋糕做大了再说。第二个阶段是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又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经济发展非常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生持续改善。我国社会建设基本上走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个阶段,十八大以后,社会建设正在走向从有到好、质量提升的阶段。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十九大又进一步提出,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二)我国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财富配置结构失衡。从财富配置结构转型来看,社会财富分配失衡。财富配置失衡在城乡、区域、人群甚至是代际间呈现出持续化之势,近年来形势有所好转但未根本扭转。

  人口结构挑战严峻。当前我国面临新的人口结构问题,从多个方面对社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最大的问题是人口结构畸形化,就是少子化、老龄化、性别比失衡三大基本问题。性别比失衡暂时问题还没有彻底显现出来,主要是比较穷的农村地区光棍比较多,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事实上,人口结构直接影响的不是经济发展,而是民生社会问题。人口结构畸形化,会产生人口结构惯性作用,对民生造成巨大的冲击。所以我们要注意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分布结构等因素。

  阶层结构分化迅勐。社会阶层分化迅勐但各阶层利益关系复杂化,很难形成改革共识、易形成利益冲突。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具体利益越来越不一致,新的阶层文化又没有形成,一旦出现利益之争的时候,很容易起冲突。

  心理结构急需调整。财富和阶层结构变迁冲击社会心理结构,部分社会成员有相对剥夺感、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群体性焦虑明显。习总书记也说,在我国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老百姓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共同富裕引领社会现代化

  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扩中和两步走规划,从理论上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

  一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橄榄型结构是共同富裕的结构。首先,政治原因,上层和底层在政治层面闹僵后容易起冲突,打架的人特别少,拉架的人比较多,打不起来。其次,经济原因,上层是无效消费,底层是不消费,中产阶层是有效消费。他们占绝大多数的话,内需和消费就够了。再次,社会原因,中层既能跟上层交往,也能跟下层交往,相隔比较近,他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心理结构都相差无几,能够理解对方,一旦遇到问题能够沟通。最后,思想原因,上层很保守,他们是既得利益群体,在整个利益配置、权力配置、资源配置方面是最优状态,他们不想变,想原地踏步。底层很想变,他们很激烈,想天翻地覆。这对我国的发展都不利,中产阶层是小步快跑,改良改革,只要往前走就行。所以橄榄型的结构是最好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是分两步走。第一个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着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二个阶段,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价值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开展社会建设领域深层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总体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以简单描绘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第一,发展为了人民,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老百姓,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关乎人民福祉,要考虑老百姓的主观获得感,把新时代如何为了人民讲得更透彻。第二,发展依靠人民。过去是革命依靠人民,后来是建设依靠人民,再后来是改革依靠人民,今天是发展依靠人民。这包括三层意思:支持、参与、创新。首先老百姓情感上要支持社会建设,其次一旦动到他的切身利益,要参与其中,再次不仅要参与,还要主动地去创新,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三)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良性互动

  在宏观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良性循环,为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指明了基本方向。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在从有到好这个关键阶段要注意节奏步伐。现在很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好,新增财力不够,就不能再大刀阔斧了。并且福利制度有它的刚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高位预期效应;二是收益递减效应。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社会建设资源投入的结构以及使用效率问题,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教育和就业培训等方面,完善制度设计,促使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四)推进社会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操作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建设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指明社会领域具体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第一,坚守底线。社会政策要托底,大病救助、低保、最低工资标准等一定要做到位,彻底消灭区域性贫困人口。

  第二,突出重点。要把资源投放在基本民生、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突出基本机会公平,发给最需要的人,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提高社会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三,完善制度。着力于制度的全覆盖、公平性、可持续性。

  最后,引导预期。人人尽责,人人共享,引导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从而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领域

  第一,教育是中产之基。教育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问题。

  第二,就业是中产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要提高就业质量。重点是充分就业,特别是和谐就业和体面就业。

  第三,收入是中产之源。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坚持在经济增长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重点是扩中和调高。

  第四,社保是中产之盾。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社会稳定器,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统筹和可持续。

  第五,健康是中产之需。总书记说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要注重制度现代化和人口结构的问题。

  第六,稳定是中产之求。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除了上面这些具体领域之外,社会建设还需要保障机制,形成社会合力。第一,建设政府引导下平等主体间的利益协商机制。要加强政府引导下的利益协商机制建设,形成政府、社会、市场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机制。第二,形成利益让渡的社会合作氛围。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摒弃“社会底层多刁民”与“无条件同情弱者”等不客观、不公正意识,认定、动员既得利益群体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如此,人民就能生活幸福安康,社会就能保持和谐稳定,社会建设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作者系淮安市委党校教师)


标签:社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