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杭州日报
以《红楼梦》为故事原型,直接改编或从中汲取灵感再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但是要再创经典,实属不易。歌剧《红楼梦》的上演,意味着有史以来中国文学名著第一次被搬上现代歌剧的舞台。
本周五,历时五年、花费2000多万元的歌剧《红楼梦》将亮相北京,正式开启中国巡演。该剧的主创班底被誉为“华人梦之队”,除了导演赖声川、舞台及美术设计叶锦添,担任作曲及编剧的是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盛宗亮,担任联合编剧的则是首位华裔托尼奖得主黄哲伦。
刚刚顺利完成2017杭州国际音乐节和2016-2017音乐季的杭州爱乐乐团此次受邀担任歌剧《红楼梦》的音乐演奏,联袂盛宗亮,用现代音乐来讲述这个悲欢离合、家族兴衰的故事。
导演赖声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红楼梦,我们要做的事把它演给全球华人看。”五年前美国明尼苏达州“传龙基金会”将《红楼梦》搬上歌剧舞台的动议,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
故事上做减法,音乐上做加法
《红楼梦》原著有一百二十回,如此伟大的一部皇皇巨著,要如何浓缩成一台2小时20分钟的歌剧?这对于歌剧《红楼梦》的创作团队来说,挑战无疑是空前巨大的,大刀阔斧地删节是必须通过的第一道关卡。
于是,歌剧《红楼梦》就保留了宝、黛、钗之间的“三角恋”主线,抛开政治斗争、家族兴衰、财产争夺等问题。故事人物只有7个,除了宝、黛、钗之外,还有贾母、王夫人、元妃、薛姨妈和一个“戏外戏”讲述者老和尚。盛宗亮表示,这是一部写给全世界看的歌剧,必须做出这样简单明了的改编,才能让所有人都看得懂。
最后的剧本很简短,从头念到尾只有四十多分钟,留给音乐足够的空间去讲述,去表达。而故事的结局则停留在“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两句诗上,并没有采用《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内容。
“我创作的音乐也是为英文原版量身打造的,既要符合英文的韵脚,又不能脱离中文原意,整个工程庞大又繁复。虽然是英文原版,但此轮国内巡演都配有中文字幕,且大多源自曹雪芹的原著。”盛宗亮指出,他希望中国观众通过这部歌剧,看到中国文化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是如何怎么表现给外国人看的。“我觉得,其中的趣味就在这里。”
歌剧《红楼梦》采用的是西方管弦乐和中国传统民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演奏,使得音乐的表现更立体,戏剧的张力更强烈。民歌调、古琴音乐,以及京剧打击乐都被运用到创作中,令整部歌剧于高潮迭起中,更添一抹千回百转的中国式柔情。除此之外,盛宗亮还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设计了不同的音乐风格。
“比起维也纳爱乐乐团,杭州爱乐乐团毫不逊色”
上周六上午,在杭州大剧院的三楼排练厅内,盛宗亮与杭州爱乐乐团进行了最后一次的排练。这边管弦音落,那边锣声响起,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悲怆哀婉,时而铿锵热烈,一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生如戏之感油然而生。
“这是我第一次在杭州大剧院挥棒,并与杭州爱乐乐团合作。这群年轻人的演奏水平太令人惊艳了,完全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没想到这个乐团才成立了9年,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虽然这次演出的编制阵容比常规交响乐团少了三分之一,但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就仿佛维也纳爱乐乐团出现在了我眼前,弦乐浑厚,线条清晰,声势和情感上都毫不逊色。”盛宗亮表示,杭州作为一个非一线城市,能培养出这样一支乐团非常不易,未来可期。
上个音乐季期间,歌剧《红楼梦》在杭州排练的筹划工作就开始了。到了8月下旬,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乐团的假期一结束就立即投入到《红楼梦》的紧张排练当中。昨天,乐团已远赴唐山大剧院进行演出前最复杂的合排工作。
盛宗亮表示,之前歌剧《红楼梦》在旧金山上演的时候,上座率高达97%,部分场次还出售站票。“不少西方观众在看完之后热泪盈眶,然而他们此前大多并不了解《红楼梦》。这就是歌剧的力量,相信这次与杭州爱乐乐团合作,现场会更轰动,更震撼。”
早在2012年3月,杭州爱乐乐团就隆重推出了音乐会版歌剧《艺术家的生涯》,这是乐团自建团以来首次制作的音乐会版歌剧,整个演出同步网络全球直播,轰动杭城。如今,杭州爱乐乐团的歌剧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走出国门,面向世界,获得了全球观众的肯定。
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内进行歌剧的推广和普及也不例外。从筹划几年的初试啼声到现在越来越频繁的常态化演出,杭州爱乐乐团力求在杭州打造“东方文化之城”的进程中树立一个更好的城市形象品牌。(记者 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