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成都国际非遗节 “跨界”与“混搭”演绎不一样的精彩

阅读:594 次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9-10-22 10:16:25
基本介绍:

  明快活泼的羌族沙朗舞、激越雄健的兰州太平鼓、气势恢弘的泸州雨坛彩龙……以“传承多彩文化创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22日落下帷幕。

  本届非遗节上,来自86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1100余个非遗项目同台展示,5600余名代表共襄盛会,国际展览、国际论坛、国际竞技、国际展演和互动体验等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风”遇上“中国韵”,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汇;古老非遗走进生活,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拉弦、弹拨、吹奏、打击等多民族传统乐器轮番登场,奏响了和谐动听的华美乐章……跨界与混搭,成为本届非遗节的关键词。

  艺术交流汇聚东西方的文化元素

  剪纸艺术传递着历史与人情、生活与审美、抒情与娱乐,非遗节上,剪纸成为来自不同国家艺术家的共同语言。一组丹麦剪纸与中国剪纸形成对比,北欧神话与中国传说交相辉映,丹麦技艺与中国手工相得益彰。

  其中,丹麦艺术家比特·维乐的作品《七个龙蛋》有着繁复的“剪辑”和精密的构图,生命之树、飞鸟、鱼、猫头鹰等意象点缀其间;高密剪纸传承人李金波创作的《八仙过海》,则将传统手工艺和数字化体验相结合,令神话人物呈现新样态。“‘龙’是将中国和丹麦联结起来的神话形象,对中国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艺术和手工艺都有重要影响。”比特·维乐认为,交流对话是关键,能够让双方发现并欣赏彼此的共通之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彼此的差异。

  另一展区,一场名为“新山海经——中法传统手工艺合作项目”的国际手工艺展颇为吸睛。法国的玻璃吹制师、蜡艺师、高定刺绣师和中国的蜀绣、漆器、竹编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艺术作品,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为了完成合作,法国艺术家埃瑞克费了不少功夫。今年9月,他带着在法国征集的半成品作品来到成都,访遍漆艺、银花丝制作技艺等9个非遗项目,与11位非遗传承人切磋交流。在郫都区蜀绣公园,埃瑞克见到了蜀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冯桂英,法国传统工艺制成的墙纸被添上了蜀绣的孔雀羽毛修饰。在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明文的工作室里,两位艺术家对着一个玻璃制品,反复斟酌艺术合作的最佳方案,最终选择了用一根竹条,将鸟笼的底座和玻璃圆盘串联。埃瑞克觉得古城竹鸟笼复杂精美,王明文则说法国的玻璃制品时尚雅致,具有浪漫气息。

  “看到中国的工艺大师都非常热情地参与到本次项目中来,将自己的非遗技艺进行不断尝试,并完美地融入作品,我感到十分荣幸。”埃瑞克说,最让他感到开心的就是看到中法两国的艺术家充满活力,为了创造美的事物,即使遇到困难,也互相适应、互相理解、互相融合,最终创造出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每个作品都是一式两套,一套留在中国,一套带回法国。”

  效益转化文创产品获得市场青睐

  熊猫造型的“萌萌哒”飘逸杯,以彭州白瓷为原料展现国宝形象。非遗节现场,这款文创产品前人头攒动。

  将象征古蜀文明的太阳神鸟金饰和黄金面具融合形成文创产品——金沙面具杯和芙蓉品茗杯一经亮相,很快被抢购一空。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两款以彝族经典羊角纹为灵感进行设计、寓意吉祥如意的卫衣成了非遗节上的潮流单品……

  加快非遗成果转化,展现非遗“跨界”新场景。如今,越来越多基于非遗的文化符号通过创意设计与艺术授权,实现了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化,激励着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表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根据藏羌地区的传统故事和藏羌织绣传统纹样,创作了大量精美的织绣艺术作品,再以版权授权的方式与国际品牌进行合作。国际知名的咖啡、化妆品品牌将藏羌文化融入其中,设计出蕴含中国非遗元素的咖啡杯、化妆品包装。这些非遗授权合作在提升藏羌织绣知名度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后续制作订单,为绣娘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机会。

  攀枝花“新山傈僳族织绣”展区的相关负责人认为,非遗传承与发展不仅使得大批留守乡村的妇女实现了就业、创业,而且也让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致富梦。“指尖经济”和“闲暇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非遗实现了自身价值,使得非遗技艺转化成了经济效益。

  赏玩结合演出之外还有互动项目

  本届非遗节除了在成都设立的18个主题分会场外,还将分会场开到四川其他城市。作为南充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大木偶自然不能缺席。

  “今年是我们首次在家乡参加非遗节的演出,我们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可以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尤其是年轻观众更加了解川北大木偶。”17日上午,刚刚完成南充分会场的演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紧锣密鼓地安排起接下来进校园、社区的演出计划。他自豪地说,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演出的“北京八分钟”上,川北大木偶与中国大熊猫完美结合,一登台便惊艳全场,也由此走向了世界。一年多来,他们平均每个月都要出国演出两三次。

  不止有演出,旁边的展位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中型木偶,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神情形态可爱萌趣。“这儿的木偶不仅好看,还能自己动手操作,孩子一边玩,一边就能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市民唐婷带着3岁多的女儿看完演出,还没离开就被展位上的木偶吸引,摆弄了起来。

  交流互鉴竞技代替展览美美与共

  作为本届非遗节重要板块之一的国际竞技活动,选取了民族乐器、竹编和川派盆景三个极具“中国风”的项目展开竞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中国风”项目不仅因其血脉联系得到国内观众的青睐,也因其浓厚的地域文化风情吸引了外国朋友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在国际竞技现场,观众可以看到一件件器物“活起来”的过程。相对于传统展陈向大家呈现一件完美的作品,传统手工艺的竞技活动展示了它们诞生的历程。非遗传承人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运用核心非遗技艺将一堆物料或者一件半成品制作完成。一把乐器如何体现形制美感和音律音色,一个盆景应采用怎样的技法构图,一件竹编怎么实现疏密有致、形态完美……国际竞技部相关负责人说:“‘国际竞技’板块活动以竞技为形、以交流互鉴为实,我们弱化竞技结果、多元化设置奖项,让非遗技艺在活动现场绽放各自光彩,美美与共。”

  在国际竹编竞技活动中,越南、巴基斯坦、波兰、法国、厄瓜多尔等地的外籍友人首次参与了非遗节的传统技艺竞技。马来西亚的设计师陈卿隆对本次非遗节国际竹编竞技活动赞赏有加:“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竹编艺术在图案、用途上不太一样。在马来西亚,竹子常常被用作建造房屋,在中国却比较少。但是,我们两国对竹编艺术所追求的精湛技艺与设计美学理念是相通的。”这次竞技交流让他与崇州当地的竹编艺人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他将邀请当地知名竹编艺人赴泰国参与国际手工艺交流活动。

  民族乐器非遗技艺竞技活动中,来自陕西省的板胡制作人的高建龙第一次参加非遗节。“我参与了板胡制作技艺的竞技,也见识到了原来中国有这么多优秀的民族乐器,真是大开眼界!非遗节让我看到,对于民族乐器、民族音乐的传承方式要不断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就制作技术而言,要在操作运行中不断改进,使其更为成熟。”

  轮番演绎40个民族奏响天籁之音

  以“民族乐器”为媒,“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竞技”汇集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个民族,囊括吹奏、拉弦、弹拨、打击四大门类89件民族乐器,从乐器形制之美感、手工技艺之精湛、民族音乐之多彩去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同的乐器承载着地域的特色和风情,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口弦也被誉为“人类的初音”。“在语言出现之前,祖先是用口弦传情达意的,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口弦实物距今已有4300多年。”回族口弦第四代传承人安宇歌介绍,将口弦放在两唇间,利用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受母亲的影响,安宇歌5岁开始接触口弦,十几岁时,经母亲手把手传授,已基本掌握了竹口弦、铁口弦的弹奏技巧。“2002年12月,母亲在病重期间,将手里保存的一批宝贵物品,包括各个年代不同样式的口弦、手写本、手绘口弦图和与回族民间乐器及相关艺术资料一并交给了我,有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的口弦。”1986年起,安宇歌便全身心投入到演奏口弦之中,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她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了多项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面临失传的曲谱,又发明了一种组合式口弦——在原有口弦的基础上加了琴体,这个既保持了原有口弦的特点,又使口弦在演奏时的音色更优美,音量明显增大,同时由于琴体的引入,使口弦的结构和造型趋于完美,既可作为乐器,又可作为民族特色工艺品。现在,安宇歌已将口弦演奏技艺传承给了儿子,并一直在探寻保护传承口弦之路。

  除了听,中国民乐乐器竞技活动还设置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市民朋友们可以亲身体验“吹拉弹打”的演奏乐趣,去感受和触摸那些乐器背后的悠久历史。在17日下午体验活动的现场,就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墨西哥、波兰、德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朋友,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古朴、粗狂乃至神秘的气质为世界各国的友人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提供了新的视角,他们纷纷参与学习体验并乐在其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现场,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本届非遗节上,既有非遗技艺的传统之美,也展现了非遗传承人们不断求新、创享美好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守护并传承非遗,留住这些民族的记忆。


标签:非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