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综艺 戏曲
  • 正文内容

地方戏曲南方会演为戏曲创新育才探路

阅读:1614 次 作者: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19-12-06 10:34:47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戏曲资讯。

  持续26天的南方会演,不仅为江城戏迷带来连台好戏,也成为业界探讨戏曲发展的交流平台。5日,第二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专家研讨会举行,与会专家、院团代表们聚焦如何平衡戏曲传承与创新、如何突破戏曲创作瓶颈、如何培养人才等话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挖掘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

  “我们要挖地三尺,找到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参加会演的“三度梅”获得者、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

  与此相对应的,本届会演现实题材十分突出,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刘文国表示,上海沪剧院特别关注现实题材,注重与当下的生活紧密联系、挖掘戏曲艺术的当代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沪剧院共创作、移植、整理各类剧目近600部,其中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这些剧目尊重戏曲的传统,保持了底色,又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创造、适应时代、服务当代,赋予传统戏曲新的时代气息。例如此次参演剧目《敦煌女儿》,创作于2012年,8年来主创人员7次到敦煌深入生活,本子改了十稿,主创人员边演边改、边改边演,精心打磨反复锤炼,才有了今天的《敦煌女儿》的成功演出。

  江苏省演艺集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倪同芳则认为,艺术要发展才能生生不息,这几年江苏锡剧团着力于创作,上演了数部反映当代生活、讴歌时代精神、彰显大国工匠、展现历史人物的现代题材和历史剧目。这次前来武汉展演的《董存瑞》一剧,有许多尝试,为锡剧如何更好表达时代精神、表演时代英雄积累了经验。

  地方特色与剧种个性不能丢

  在创新的同时,不少专家也认为,戏曲的地方特色与剧种个性不能丢。“太多的歌舞化、话剧化、同质化,令一些剧种丢掉了戏曲本源的东西”,四川省川剧院创编室副主任樊明君指出,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中,虽然从内容上都重视地域性,但很多戏缺乏独特的表达、独到的发现。

  海南省琼剧院院长许振程则对当下戏曲题材的同质化表示担忧。他提供的数字显示,近5年来创作的戏曲作品达1195部,其中地方戏曲642部,随着戏曲创作井喷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开始凸显:一是现实题材趋同化、剧种同质化,如地方院团在反映精准扶贫、英烈人物的题材上多有撞车,同一个导演通过不同的编剧为不同的院团打造的剧目,手法上有雷同之处;二是作品存在重宣讲轻艺术的倾向,戏出来后忙于巡演缺少打磨。

  人才培养关乎剧种未来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津菁提出,人才是戏曲的根本问题。“一个好的戏曲编剧至少需要十年的养成,有的作家采风就是三五天,蜻蜓点水,没有生活的积累,怎么能创作出好戏”。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杨俊,则为地方戏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途径。根据剧种的特色来进行培养,不仅引领了优秀年轻人的脱颖而出,也引领剧院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让正当红的演员和未来的角们不仅有戏演,还要培养他们对剧种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剧种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现在剧院招收了158名学生,不局限于学校教学,还定期安排资深演员集中为这批孩子开小灶,有30%的学生分别参加了2019年湖北省新年戏曲晚会,获得了奖项和肯定。(记者   冯爱华) 


标签:戏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