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企业文化
  • 正文内容

出版机构的市场化运营也应“补齐”短板

阅读:970 次 作者:评论员赵强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3-30 08:36:00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企业文化资讯。

  不可否认,在出版业全力迈向市场化的进程中,还有很多非市场化的现象和手段在阻碍着出版业的发展。比如,明明是有些出版社都已名存实亡,成了一个空壳,靠买卖书号、版号、刊号在勉强糊口过日子,却还在那儿艰难地“深呼吸”,此种情形不免令人心存疑虑。既然出版社都已转制为企业,那么就应当按照企业特点和规律办事。

  然而,对许多经营不善的出版社,早就准备好了一个逃脱的借口,那就是:我们出版社是特殊的文化企业,虽然发不出工资,出版不了几本书。局(部)里还得借钱和拨款给我们救急。出版社倒不了。于是,出版社的领导照当不误,员工们也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逍遥度日。似乎倒闭不属于出版社。此外,还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过于强调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属性,逃避自己的经济责任,以此作为长期亏损的重要借口。

  其实,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就是,企业的最大核心就是赢利。出版社固然是特殊企业,肩负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播,但不能在经济亏损的状态下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使命。出版社的员工也要吃饭、穿衣,出版社更要及时支付印刷厂的印刷费、造纸厂的纸张费、作者的稿费,还有数不清的各种管理费用,也还得为国家交税。这些费用没有人会白白拨给,都要出版社的全体员工浴血奋战、奋力拼搏自己从市场赚来的。然而,当一个毫无任何造血功能的出版社只剩下沉重的冗员、库存、再土宽、巨大的债务等,再最大限度地亏本运转时,主管主办方采取的大都是借点款,发发工资,或适当调整一下主要负责人。然而,这种不死不活的出版社却还在那儿挂着。

  对此,多年来业内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既然,业内外对出版社的属性不再争论不休了,为什么还在对某些出版社的生存和死亡面前裹足不前、视而不见呢?出版社既然是企业,那么作为企业也难免有生有死。当一家出版社只占据了很好的出版资源,却不为社会做出任何贡献时,这种出版社其实已无任何存在的价值了。即使主管单位注入了一些资金,对整个出版社的生存与发展已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只是起了一点缓冲的应急作用。

  有鉴于此,我认为,与其这样不疼不痒地濒临解体,还不如让有实力、有规模大了出版大社及时地进行兼并,或改为分支机构,或就地重组。如此也会使出版社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扩张,也有利于出版企业造大船,更好地参与国际出版业竞争。

  然而,眼下业内虽有这样不少的负债累累的空壳出版社,但重组、兼并、倒闭对业内的同仁来说似乎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其实,企业要发展,行业要进步,就必须加快新陈代谢的步伐,让那些出版大企业更大,让不具备生存能力、对文化积累无益的出版社早日退出市场,以便于腾出出版空间,从而让优秀的出版机构在市场上能大显身手。

  让部分空客出版社退出市场,看似荒唐,不近人情,其实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并不会给出版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抹黑。此举还可加速出版业优秀人才的全速流动,使改制后的出版企业管理更加到位,用人更灵活,奖惩更得体。同时对其他还在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生存的出版社也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因为只要不积极参与出版业的竞争,不打破人才垄断,不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就要面临倒闭或被兼并的危险。

  因此,让部分空壳社退出,对整个业内的更快发展不啻是一件好事。


标签:企业文化,出版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