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学
  • 正文内容

李浩:欣喜大于“苛刻”下的小失望

阅读:1225 次 作者: 来源:爱花城微信号 发布日期:2018-05-21 09:22:53
基本介绍:

  2月24日,由花城出版社和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大学生汉语创意写作大赛入围赛结果揭晓,共有24名参赛选手通过入围赛复评评审,该24名选手将接受由李浩、陈集益、王威廉、郑朋等四位导师进行的写作指导。

  花生比赛 | 2017年首届大学生汉语创意写作大赛征稿启事

  近日,为期三个月的写作指导结束。我们对导师和学员们分别进行了采访,聊了聊这三个月的写作指导背后的故事。

  本期导师:李浩

  1970年生于河北,中国作协会员,河北师大教授。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侧面的镜子》《告密者札记》,长篇小说《镜子里的父亲》《如归旅店》,诗集《果壳里的国王》,评论集《阅读颂,虚构颂》等。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孙犁文学奖等。有作品入选各类选集50余种,或被译为英,法,德,日,意,韩文。

  导师问答环节

  欣喜大于“苛刻”下的小失望

  Q:在这次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比较好的稿子或者让您印象比较深的稿件吗?让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学员呢?

  李浩:我几次调整我的期待。在最初,我可能期待有些过高,后来经历了调整:毕竟,他们还是初进写作的孩子。现在我的欣喜大于“苛刻”下的小失望。

  总体来说都不错,都有想法。我可能宽容度大一点,每篇文章都有一些超出我期待的东西。我觉得,他们给我提供了许多。我欣喜于陈润庭《凸凹》中的诗性和明显的才思,以及想象力,它的叙事也基本圆恰,时有小微妙处;方正,四万多字的《被背叛的孤独》试图构建一个庞大、复杂的故事世界,他做得还不错;而张丹的《成长故事》与陈润庭的小说同样具有“未来性”,是想象之物和想象之事,里面有着较为强烈的问题意识,而氛围的营造上也很有想法。马晨薇,她的《明日歌》则异质地具有现实性,似乎和之前提的“底层文学”有一种内在的响应,但她的故事更有艺术感,也更有悲悯性。但如果说惊艳,惊艳感,这原是我所非常非常期待的,但我也得承认他们所带给我的,还不够。

  Q:看到这些年轻的小同学们的作品,您有什么感慨吗?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呢?他们的写作相比您年轻时的写作有什么不同吗?您会有看见您当年的影子吗?

  李浩:我觉得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活力,还有他们完全不在我们旧有的文学样式之内的写作,这对我来说是挺欣慰和欣喜的。在我这一组的学员内,在他们写作中,我觉得他们不是不知道什么是惯常的小说,或者说好小说,但他们一定要作出溢出,比如有写未来的诗、生活里没有发生的幻想之物,而在这个时候,我也认为孩子们就应该这样,真正的文学也应该是这样的。

  当然会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对他们这类的写作是喜爱的,我觉得我和他们之间在某些方面是有亲近感的。写作应当如此,应该要有更多的样式,不被所谓的惯常模式所束缚。花城在做这个比赛,对我来说就有强烈的同道感。但除此之外,有一方面还算是他们的弱项,就是在叙述故事的能力上需要加强。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应当加强,从某一方面来说,作家野生的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经历用在叙事和叙事逻辑的摸索上,这其实是应当在大学里就训练好、解决好的。但现在的大学所做的远远不够。

  Q:请问您有没有遇见和您的写作风格或写作理念差异比较大的学员呢?您是怎样对他们进行指导的呢?这种写作风格和理念上的差异会对您的指导造成困扰吗?

  李浩:我觉得好的小说对一个作家是有一种基本的判断的,我不会指认其中的一种。我反而觉得在某些方面来说,假如他能够自洽对我的审美、认知构成挑战的话,我反而会给他更多的高看,比如说陈润庭的《凸凹》,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是有一定的小的挑战,包括这篇小说的语感,以及在小说里展现的未来感、性的部分。对我个人来说,如果是我的观念上有问题的话,可能我对一般性的现实主义小说多少有些偏见。但我在大学里面,讲的是小说的创作学,主要讲的还是以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样式为原型,为核心支点的。我认为所有的现代小说立足还是要从完成现实主义小说的基本技巧开始。

  偏的、怪的、特殊的、特异的,尽管向我这来,我没有任何问题。我有本书,叫《在我头顶上的星辰》,那本书第一篇写的是卡夫卡,我最初的时候对卡夫卡是有偏见的,在我对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这类的作家都觉得挺好的时候,包括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审美,把他或者这类的路数基本上都接受了的时候,我仍然很难接受卡夫卡,但后来,我基本把他也接受了,尽管对他的写作方式上、写作方向上仍有抱虑。

  Q:在这次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吗?可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吗?

  李浩:我说两件事吧。第一个,我每个作品都做了眉批,我把做了眉批的作品发到群里,其中有陈润庭的《凸凹》,好多同学看了我所说的时间设置,都参与了讨论,我想,引发别人的思考,恰恰是大家所需要的,学员之间也应该要互通有无,这点不错;第二个有趣的事情我不确定合不合适提到她的名字,她总是说“我写得不好啊,不好意思,我实在写得不好”,但我看了这篇小说后,觉得从我们的期待来说,如果要在《花城》发或者在《花城》打头条,那确实还不行,但她的故事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同时,她在故事里面的语感也非常不错。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总是反复说自己“不是写这个的料”,但我还是愿意给她鼓励。

  Q:提到鼓励,指导环节现在也结束了,您有什么想对同学们说的话吗?谈谈写作上、生活上的建议或者其他一些,都可以的。

  李浩:在未来的过程中,阅读非常需要的。我建议学生们,不论是我们的学员,喜欢文学的,还是理科生,其他的一些学生,都要多读一读文学书,读真正好的文学书,这对个人和个人成长、对世界对认知有非常大非常大对好处。另外来说,我希望这些学员中有志于文学创作的,读书过程中可以做一下眉批,可以把自己当时少年时期轻狂、后面觉得浅薄的东西记在纸上,很多年后回头看,可能会看出很多很多的东西。做眉批,会让你不得不审慎地、艰难地、带有某种故意地去面对书中每句话、每个词和它们存在的方式。从这点来说,我认为是事半功倍的。当然,我希望孩子们越来越好,能够成为好的作家,这样我们才有更多希望,我们的文学才有更多希望、民族才更有希望。最初小说被赋予大义是因为它是改造国民性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武器之一,在这点上我仍然有认同,小说和文学无疑能让人类思考如何确立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如何在好和更好之间选择、如何能够在日常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有良好的应对的心态,并能够让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新东西、能够让自己在这个世界当中获得爱心和安妥,给自己一种上进的、不断穷竭人类知识的快乐和内在诉求。我希望他们能过一种独立的、自我的、善好的生活。

  一点小花絮

  Q:同时指导六名学员写作,其实也是有一定的工作量的,是否有打扰到您正常的生活、工作呢?您对我们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建议呢?因为我们这个采访是双向的,除了对导师的采访以外,还有对学员的,请问您有没有什么想问同学们的呢?

  李浩:是有一定的工作量,有一部分我是很认真的,而且还有几个同学是两次地发稿子。但我觉得,在某些方面,无论我们是作为导师还是一个工作者,都要拿出诚意去对待他们。不然的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对待得太随意。这样真的不好。有的时候,我宁可在孩子们身上花一些耐心、更多的耐心。任何一项工作,它可能都会有被打扰。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他们给我的欣喜。我看到他们对语言的注重,可能多少有些小花哨,但是总体来说比我们原有的那种只能讲述一个故事的呆板、僵化的形式要好得多,我觉得这样的学生还是很好的。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我想问他们对我所改的部分觉得满意吗?或者基本满意吗?另外来说,老师给他们批改的部分他们觉得有益吗?受益吗?我希望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

  学员问答环节

  Q:目前指导你的导师,是你最开始选择的吗?为什么会选择他呢?在为期三个月的写作指导中,你对自己的导师会不会有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张丹:是我最开始选择的。因为看老师的介绍后自己去找的他的小说阅读,觉得很有意思很惊艳。和老师接触后,感觉特别好,完全是预期的样子,在阅读和认识事物上取得很多共鸣。

  陈润庭:是的,一开始就选了李浩老师。此前我没有接触过李浩老师,只是读过他的短篇小说。我很喜欢老师在小说写作上的尝试与坚持,所以就选择了他。三个月时间相处下来跟老师也有数次互动,感觉老师是个有童心,很有趣的人。

  方正:现在导师就是我最开始的选择。一开始看过四个老师大致的资料,想在其中找到和我在文学方面有相似点的老师,其中李浩老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是我近期特别喜欢的风格。

  马晨薇:因为照片看上去很和蔼,事实上真得很和蔼!以前还不认识李浩老师。

  Q:能够接触到十分优秀的作家,并且还能成为学员,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在这三个月中,对于文学写作,有没有更近一步的认识?

  张丹:非常开心,也觉得这样的形式很有意思(创作一篇新的小说)。这三个月对文学写作有新的认识,比如细节描写如何深入,人物形象如何设定,都有一些不同以往的训练和感受。

  陈润庭:感受就是觉得很幸运。写作迄今也有六七年了,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直接得到名家的指导。老师在指导我的作品时,说“时间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更是小说的建构‘支点’。小说的故事结构很大程度都是对时间问题的设置。”这话点到点子上了。之前修改作品时总觉得哪里怪怪,但没想过从这个角度来解决,现在很清楚问题在哪。虽然还是没解决好,起码方向对了。

  方正:写作期间,在和老师聊文章内容同时,拓展地聊了一下“作者选择读者”还是“读者选择作者”这个问题。因为文学在新媒体冲击之下,纯文学立场和商业文学立场的抉择是需要考量的,李浩老师给我讲了一些文学追求的理念,也让我比较正视现在对文学的态度,并且致力于成为一个像马尔克斯那样,在文学的纯粹性和商业性上达到完美结合的作家。这也要求我在今后文学素养的自我沉淀上需要远大于现在的努力。

  马晨薇:朋友圈多了个大神级别的人物,可以吹牛!(开玩笑)会觉得自己很幸运,或许这次机会值得写得更好的人。我小说依然写得很烂,但是老师说,并不能靠灵感和所谓的天赋写作,写小说是需要练习与技巧的。以后可能不会以没天赋为理由停留在舒适区,放任自己懒散了。

  Q:在参与此次比赛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或者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印象深刻?

  张丹:认识很棒的老师,还有各样的学员同学,过程中有不同的乐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分享了同一组同学的一篇小说,我觉得表达方式真好。

  陈润庭:有。李浩老师在火车上看我们的作品,在我们作品旁写眉批。高中毕业后再没有老师对我的作品那么做过了。最好玩的是他还在一个角落里写了“哈哈”。我看了也很开心。

  方正:有趣的事情就是在写参赛文章的过程中不断被自己脑海中的新念头所冲击,最有趣的事情还是文学本身。

  马晨薇:截稿前有个大兄弟一直问我有没有写好,像高中时期考了高分,故意来问学渣“你考了多少分”的学霸……

  Q:你的导师给你的作品提出了怎样的修改意见呢?对于他的指导你满意吗?有什么样的收获?有什么想对他说的话吗?

  张丹:老师给我提出了非常恳切也是必要的修改意见,小到人物名称设定,大到结构与细节描写的增删。我十分满意老师的指导,非常感谢。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一位可以长期交流和学习的老师。想对老师说谢谢。

  陈润庭:老师的修改意见还是从叙事最根本的“时间”方面提意见。收获很大,给我以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短篇小说的创作。好像想不出特别别出心裁的话,只能说非常谢谢老师。

  方正:李浩导师对我的作品没有特别意见,他说这是他所喜欢的,并且说我和他是同一类人,所以彼此惺惺相惜,我也很开心,止不住骄傲。我的收获不少,其中有李浩老师在文学理念上的指点,李浩老师对我的认可。印象最深的是李浩老师平时发布的文学作品,有他自己的还有一些我听闻过、没听闻过的作者,在李浩老师身上我还是能看到前辈艺术追求者身上的纯粹性。坦白说我虽然是个文学爱好者,但是必须承认现在在纯文学艺术上收获的精神快感很多时候容易被快餐文化所冲击,更多是因为内心的浮躁,我始终向往做一个尽量纯粹的精神追求者。

  马晨薇:初稿给老师之后,老师直接微信通话给我提修改意见,超级感动。说了我小说主题主线不明确,结构比较混乱的问题。刚开始我在小说里是说了两个事件的,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把放在开头的故事简化并且移动到结尾处。算是很大幅度的改动了。老师对我的指导,我非常满意。一篇小说得到了指导并完成这是最直接的收获,更大的收获是写作思路和态度上的改变吧,以前写文章几乎不去改动,因为懒,但是现在更明白修改不能略过,想写好文章不可以偷懒!我想对老师说:非常谢谢老师啦,写得很差还耽误您的时间,有点惭愧。但以后会慢慢写好的!

  Q:你对我们举办的这次比赛有什么建议?

  张丹:形式很新颖,交流也很充分。也参加过别的比赛。最喜欢这次的比赛。

  方正:没有什么意见,我觉得很好,尤其是比赛中希望“尝试新表达”的这个要求。我觉得这个要求有别于一些比赛,它不仅要求一定的文学底蕴,还有对文学前瞻性和想法的诉求,这正是我最想去尝试的。

  花絮问答环节

  Q:在你的导师身上,你认为他哪一点最值得你学习呢?

  张丹:认真,无论自身的写作还是对学生的指导。强力的思辨。将阅读转换为经验的能力。

  方正:平心而论,李浩老师对文学纯粹的态度是我辈所不能及的。

  马晨薇:老师为人非常温和,对于写作、指导写作又非常严谨,我觉得这是非常优秀和值得学习的品质,特别是对于我这种遇事得过且过的人来说。

  匿名信

  “辛苦老师们的组织和工作了。让我得到新的认识和经验,结识了老师同学。非常开心!”

  “有个同学加我微信时问我是不是“喜欢文学的朋友”,我回答:“不是,你认错人了”。我开玩笑的!”

  “好想给周杰伦填词啊,好想写剧本拍电影啊(戴着脚铐跳舞啊)。近期的愿望是好想登陆一次《花城》,有幸和偶像王小波出现在同一个刊物上。想成为一个和王小波一样可爱天真的文学追求者。” 


标签:文学,反弹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