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热闹非凡、丝弦锣鼓铿锵悠扬、土家打溜子节奏有力、巴东皮影戏妙趣横生、恩施扬琴走出恩施走向全国、龙船调唱响世界,打一碗油茶汤欢迎四方来客、编一个竹背篓装满热情……6月初来到恩施州各地,你一定会被浓郁的本地特色所感染。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今年也是确定“中国文化遗产日”以来的第12年。依托恩施州广泛分布、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个县市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活动。非遗走进校园、走上街头、走进群众的日常生活,从舞台到广场、从课堂到餐桌,无处不在的“非遗”身影生动诠释着“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的主题。
6月,广大“非遗”人就摩拳擦掌开始预热。与往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略有不同的是,除了“保留项目”——制作精美展板和宣传册向在校学生、广大市民展示介绍非遗以外,很多县市在今年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选择了多种形式相结合、持续时间更长的系列活动。
巴东县、咸丰县就对保护队伍以及传承人进行了培训,让非遗保护工作更好开展。恩施州传统艺术类的项目有很多,不少县市就选取了本地典型项目进行大型比赛。鹤峰县的土家族打溜子大赛、建始县的丝弦锣鼓擂台赛都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在充分调动艺人的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当地的群众奉上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视听盛宴。
作为拥有两项曲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恩施州自然是不能缺席此次“全国非遗曲艺周”的。6月7日至14日,恩施市组织“恩施扬琴”曲艺小分队、宣恩县组织三棒鼓演唱班子赴天津,为全国的观众送去了精彩的表演,极具恩施特色的南方曲艺令北方观众耳目一新。
“非遗”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有的县市将非遗与其他项目相结合举办活动,全方位展现本地特色,丰富群众生活。利川市在龙船调的家乡——柏杨坝镇举行了乡村音乐旅游节,活动涉及20多项非遗项目,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到宣传非遗的同时,更增加了旅游收入,可谓一举两得。鹤峰县举办“重走顾彩路身临古茶园”活动,结合多项鹤峰非遗四级名录,让近5000名参与民众在静止的古迹中体验艺术、技艺活态传承。创新的形式为传统的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现存的文化记忆,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恩施州现有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位国家级传承人。丰富的非遗资源要求非遗工作者们进一步加大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以更多种的形式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才能让市民在生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让民族文化的血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记者 曾维明 通讯员 刘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