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学
  • 正文内容

优秀军旅作家关于读书的一场对话

阅读:1237 次 作者: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日期:2018-06-24 15:18:08
基本介绍:

  朱向前:50多年来,你始终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因此你还在不断成长,以至到了今天,你我的同代人多已年届花甲,事业有成,但也大多进入收官阶段,甚至半目收官了,但你还在大飞布局,一不当心,一颗子下到了天元,睥睨天下,前景还未可限量。我们年轻时常听老师说,自己也给学生说,一定要趁着年轻多读书,要坚持终身读书,要多读少写,云云。但真正做到何其难啊!真正做到的人何其少啊!大多数人是在成名之后就搂不住了,应付约稿,疲于写作,靠一点聪明,靠一点生活,支撑到今天已经勉为其难了。在提倡阅读经典上,当年林语堂有一句话:不读50年以内的书。这是高人的告诫。意思是,起码经过50年或者100年以上时间检验的书才能证明它确实值得读。假如同样读100、200本书,把现在读的那些书全部换作经典,换成外国名着和唐诗宋词、《离骚》《史记》,那又将会是什么情况呢?

  纵观当下文坛,在我们同代人中,少有像你这样到了60岁还在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如此具有爆发力的作家。这个判断我之前在军艺高研班讲过。当时恰逢世界读书日,我把你作为一个终身读书、终身成长的典型来讲的,题目就叫“六十再识朱秀海”,那年咱们都正好60岁。其实,我对你数十年读书不辍并且最终读通了国学这一块如此看重,主要还关系到今天中华文明复兴的大背景,你30年来的读书与创作实践也正暗合了这一趋势。这与上世纪80年代王蒙倡导的“作家学者化”的为学者化而读书不一样,你是顺藤摸瓜,真正从根上打通,溶入血液,又转化成了自己的创作,并预示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朱秀海:其实我当作家是一件小概率事件。1978年,我那时正在连队当副指导员,突然就来了命令到军区报到,调去之前没有准备,调去以后马上受到刺激,我们当时的创作室主任是一位老复旦的大学生。报到后他老人家就跟我谈话,问我读过什么书,《战争与和平》读过没有?没有。《复活》读过没有?没有。《红与黑》读过没有?没有。《红字》读过没有?没有。他就问那你读过什么?我想了一想,说读过《三国演义》。主任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的话:早知道这样就不调你了。

  谈过话后我们主任说,你也就别写什么了,先读点书吧。他给我开书单,20多本书,全是外国名着。我拿着这个书单去借书,别的都让人借走了,只有《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译的,繁体字,两大本,还没读就接到了命令去打仗。离开的那个晚上,这套书是拿起来又放下,放下了又拿起来,临走时还是带上了。以为不可能再读完它了,但我在战争中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即使战争在进行,你仍然可以读书,在猫耳洞里可以读,在等待敌人反扑的战壕里也可以读。

  开始当然读不进去,慢慢地就读进去了,这和内心里走过了生死那个坎有关系,已经不在意生死了。既然不再在意生死,打仗也就变成一种普通的日子,也就可以听着枪声读书了。打完仗回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接着读那个书单上的书。可以说,我真正读外国古典名着就是那段时间,能看到的基本上都读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红与黑》《红字》《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还有巴尔扎克的书,莫泊桑的,普希金的,莱蒙托夫的。到现在我仍然认为,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世界上最好的两部小说,没有之三。

  朱向前:那中国古代典籍这一块是如何进入的呢?

  朱秀海:外国文学一直读到1984年我去武大读书。读书范围倒更广了,文学方面,包括过去闻所未闻的书,比如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加缪的《局外人》,所有刚翻译出来出版的新书全都买过来读。另外就是读文学之外的书,政治学的、经济学的、历史学的,哲学的、地理的,中国的、外国的。那个年代是个思想爆炸的年代,有一段时间还追赶时髦,先是弗洛伊德,然后是尼采,到后来连柏拉图、《圣经》《古兰经》都拿过来读,虽然是乱读,但是开眼界。集中读古文是调到北京以后的事了。

  朱向前:开始大量读古文是哪一年?

  朱秀海:我是1988年年底调到原第二炮兵创作室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营门外一个小书店买到一套减价处理的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20本,平装的,繁体字。那时有个心愿,彻底解决古文阅读的问题,想着就从它开始吧。起初就是随手翻,前面肯定是囫囵吞枣,后来就慢慢读进去了,读完了。

  《资治通鉴》是一部大书,经典中的经典,不但中国的历史在里头,中国的文学、哲学包括经济、地理、人文、气象,诸子百家的思想,最优秀文章的片断,里面都有,那是一部集中华文化之大成的书,包括其中塑造的文学形象。虽然不及《史记》,但也是很成功的了。读完这部书以后欲罢不能,《资治通鉴》写到赵匡胤黄袍加身就不写了。我又买来一套《续资治通鉴》接着读,这还不行,又开始回头读《史记》,其实以前《史记》是读过的。

  朱向前:到这里你就读通透了。所以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之所以特别看重读古文读文言文的功底,是我深知当代作家中除了有家学渊源或科班学古代汉语的之外,一般在这方面都有欠缺或不完全过关,这样的话要去读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诸子百家的原着就大有困难,只有去读别人的今译或者去听《百家讲坛》,有时就难免被忽悠乃至误导。从此一意义上说,读不通中国古籍经典,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恐怕也是戛戛其难。

  朱秀海: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古文大致上过了关,二是对中国历史脉络明白了,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文章及其代表人物也都大致上知道了,这是另外的收获。这又引起了新的兴趣,就是去读这些人的原典,比方说《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等。后来就越读越多,包括佛经。

  所谓国学,大略就是儒释道三家,佛经是另一座思想宝库,在那个年代,有人就能说出万缘皆空的话,告诉人们不要造业,多了不起呀!他那种穿越时空的思维,其中蕴含的巨大的悲悯,让人不能不心生敬意。我得说,能读古文是一种武器,你可以靠它进入中国古籍这个大海,而读中国古籍原典也是一种武器,从这里下手你可以非常顺溜地理解后代圣贤的思想,一旦走进去了你就会感觉到享受,目不暇接,心荡神驰,你会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古人真是了不得,你今天遭遇的问题他们早就经历过了,并且有了思考和极智慧的答案。另一个收获也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阅读中和古人、圣贤对话,这些对我内心的成熟非常重要。

  朱向前:这就很说明问题了。第一,战争环境中你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伴着枪炮声沉湎于俄罗斯文学经典之中,并从中取得了真经,这说明你是真爱书,真读书,不讲功利,不计利钝,不是立竿见影,不是活学活用,“用心恰恰无,无心恰恰用”,在最不适宜读书的环境里读到了经典,取得了真经,这是任何大学课堂上的讲授都不可比拟的。第二,你逮住什么读什么,不设藩篱,来者不拒,虚怀若谷,海绵汲水,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政治、经济、军事、科学、自然无所不包,不经意间读了大量的非文学的书,夯实了一个高大全的知识平台,视野的开阔度超越了大部分同代作家。第三,你把文言文读通的同时,已从技的层面上升到了道的高度,顺理成章把中国历史脉络和儒、释、道诸家经典通读了,并从中充分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所包蕴的人生哲理、治国思想、商业文明、艺术规律等等,根基的深厚度又超越了大部分同代作家。这个一加一再加一就大大地超过三了。

  我始终这么看,要成就一个大家,必须上四个台阶,一是读得多,二是记得住,三是悟得出,四是化得开,最终要化在自己的创作中。这四步曲说起来容易,做到却难。读得多要靠积累,数十年持之以恒,由量变到质变;记得住就看记忆力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看的是天赋,靠后天努力作用不大;悟得出讲的是悟性,基本上说的也是天赋,有了这三点,最后还要转化成自己的创造。四个步骤缺一不可。有了这四点,一切如鱼得水,水到渠成,真正进入了大化之境。


标签:作家,文学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