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中旗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纪实

阅读:830 次 作者: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发布日期:2018-06-28 09:35:26
基本介绍:

  近年来,中旗以弘扬草原文化为核心,以非遗文化为传承,以打造民俗文化品牌为载体,注重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扬,推进乌拉特草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如花绽放。

  保护:全民都参与

  精湛的铜银器制作、花样繁多的蒙古刺绣、充满民族特色的传统擀毡……近日,在中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型活态展示活动现场,这些流传已久的民间技艺吸引了众多居民前来参观。人们在惊艳于这些古老技艺的同时,对乌拉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我是土生土长的中旗人,能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展示感觉很开心,也很自豪。作为家乡人,我们更应该以实际行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它。”活动现场市民乌日嘎深有感触地说。

  据了解,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展示活动,共有12个苏木镇场、5个文化产业、7个学会团体、5所学校的民间艺人以及自治区、市、旗级传承人等参加,在24个展区展示乌拉特中旗铜银器制作技艺、酸奶制作、传统擀毡技艺、甄氏祖传秘方(义诊)、刺绣、骨雕制作、马具制作等1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旗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保护和挖掘这一资源,该旗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从2006年起对全旗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排查,基本摸清了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延续、发展、分布和保存现状等情况,逐步整理建立健全了文字、影像、图片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对搜集与征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申报、展示、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采取普查发现、专人建档、重点保护、政策扶持、鼓励传承等有力措施,加强对传承人和传承项目的保护。截至目前,该旗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市级73项、旗级204项;被自治区命名为乌拉特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文化部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1个、被自治区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3个、被巴彦淖尔市命名的文化艺术之乡16个;被自治区命名的传承人8人、被巴彦淖尔市命名的传承人51人、被中旗命名的传承人190人。

  传承:从娃娃抓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旗秉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传承保护理念,挖掘与保护两手并重,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近日,笔者走进中旗蒙古族学校一年级2班,近30名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做羊毛毡。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洒水、涂肥皂、拍打,每一个步骤都做得非常细心。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们制作出了各种图案的毡子、绣花毡囊、毡子手套等毡艺品。

  “我们学校是从2016年开始在实践课中引入毡子文化的。现在的孩子忘却了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习俗,能够在课堂教会他们这些传统习俗,对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很有意义。”乌仁苏亚拉老师说。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日常化,中旗将民族特色教育搬到课堂上,从2005年开始,该旗蒙古族学校民族文化 “小课堂”为学生开设了马头琴、摔跤、蒙古长调等11个特色课程。此外,学校在活动课上融入民族文化教育,把哈达文化、熬奶茶、搓毛绳、捻毛线、制作蒙古袍扣子等蒙古族文化历史风俗礼仪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和掌握民族文化。

  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是一项持久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中旗在鼓励民俗文化进学校、进课堂的同时,让民俗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联系,使民俗文化更进一步贴近群众,融入群众生活,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培育了一方沃土。

  今年5月23日,中旗民俗博物馆正式开馆,并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传承和展示中旗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的又一好去处。民俗博物馆是由该旗两位热爱民俗文化的民间人士建立的,博物馆内分游牧文化展区、农耕文化展区和红色精品展区三大板块,有风俗类、生活类、工匠类、近现代类、婚庆花轿、毡包民居类等多个类别。开馆当天,不少居民慕名前来参观。

  “民族的东西不能丢。民俗博物馆是传承和展示中旗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魅力的一个窗口,让人有近距离的民俗体验活动,感觉非常好。”市民乌雅恒说。

  如今在中旗,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积极参与进来,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助力。


标签:文化遗产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