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 正文内容

解读华夏儿女绵延600年的乡愁密码

阅读:780 次 作者: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日期:2018-06-30 10:55:06
基本介绍:

  王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寻根祭祖是弘扬孝文化的表征和体现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明代被迫迁徙以来,其后裔600多年始终不忘故土,陆续回乡寻根祭祖,成为一道壮观的文化风景。是什么牵系着他们念念不忘祖先出生地并一再回乡祭拜?是中华儿女融入骨子里的孝文化。

  由于元朝末年连年不断的战乱,加之水、旱、蝗、瘟等灾害频发,导致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等黄河、两淮流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基础,明太祖朱元璋实行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民屯、军屯、商屯等政策,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南部地区特别是洪洞一带迁移人口到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据史料记载,从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50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官方移民活动,涉及到18个省的4500多个县的1230个姓氏。移民进入迁入地后,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繁衍生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因为远离家乡,与父母生离死别,成为终生遗憾,这道心灵上的伤口长达数百年不能愈合。

  因为孝,这些移民就要千里寻亲;因为孝,这些移民后裔就要千里寻根。寻根就是反向追溯、认祖归宗、追祖溯源,从而使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活动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景观,这就是融入移民血液中最深层的孝道意识在发挥着作用。一代又一代,寻找祖先发祥地,怀念祖先,祭拜祖先,慎终追远。通过寻根,把失散的亲情寻回,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为心灵找到一个最温暖的归宿。

  为传承和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大槐树祭祖习俗”、进一步弘扬传统孝德文化,洪洞大槐树景区连续举办三届孝文化节,依托根祖文化、孝德文化底蕴,推出“孝德天下,清凉一夏”孝文化节主题活动,并开展“孝德敬茶显古风”“亲子拓印识国韵”“家风家训延传承”“传承非遗动人心”“祭祖广场展孝德”等系列活动,并特别突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道情戏剧《孝感天地》节目演出,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孝德文化魅力,增进亲子感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向善正能量,以此打造大槐树品牌。

  总之,寻根祭祖是中华优秀孝道文化的一个表征和落实,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与怀念,不忘本,不忘恩,有助于净化心灵;提倡孝道,善事父母,追怀先祖,传承家风,更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张维(中国铁路总公司档案史志中心) 大槐树移民对中国村镇重构产生巨大影响

  始于600多年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可称之为中国向近代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特殊事件,其社会影响相当久远。

  明朝移民政策快速重构了村镇分布、强化了家族体系。明朝移民政策实行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方式,实际上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制定徙民条例,强制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政府为使移民顺利实施,颁布一些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许诺到达迁徙地,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

  移民们被迫迁移至中原地带,看到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有的“跑马占地”,有的造屋;依据地形、姓氏、行业以及使用垦荒的形式如“屯”“营”为新建村落取名,构成了北方大量地名的鲜明特征。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村庄是明代建立的,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金乡县70%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明初袁公正曾随太祖打天下,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袁公正又主动要求举家迁移,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此事很受朱元璋赏识,亲赐一块玉碑,并提升袁公正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关王庙北土岗上安家,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山东省滕州市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其家族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徙来此。河南省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县的村庄居民族谱称其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为告诫后人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非常重视家族根系源流的记载,注重家谱的完善和续修,家族观念在移民中得到重塑和进一步固化。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推动了地区交流与民族融合。洪洞大槐树百万移民在迁徙之地恢复生产、勤劳耕作,重建家园、繁衍生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与经济繁荣;在与当地人群的交流、融合或竞争中,激发出了更多的聪明才智;在克服地区差异、文化差异的同时,促进了人们的情感交融,增强了整个民族的凝聚力;移民与迁徙地民风民俗、道德规范的交融,使华夏文明得以广泛传承,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了种族的基因条件和提升了群体的生存适应能力,激活了区域人群的各种潜质,在中原地带乃至中国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侯慧明(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大槐树旅游如何融入山西旅游新格局

  我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打造,锻造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旅游新品牌。洪洞大槐树景区作为晋南最重要的文化旅游品牌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抓住机遇,融入山西旅游大发展格局,获得跨越式发展。

  大槐树文化缘起于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民国以来,洪洞大槐树设立纪念遗址,吸引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华人回乡寻根祭祖,这种现象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一种精神的诉求,进而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即大槐树文化。

  大槐树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寻根祭祖,其本质是尊祖敬宗,即寻根尊祖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认同感和向心力,由此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延续而不曾中断,这就是中华文化之魂。

  尊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情感,是发自心灵深处对祖先的感恩与敬畏,是华夏儿女生命本真的传承。如何展现宣传、激发人们尊祖寻根的心灵诉求,形成一种尊祖文化情怀,是发展大槐树文化旅游的大战略。就目前来讲,应从以下做起:

  一、努力建设成为临汾旅游业的龙头,形成以洪洞大槐树旅游为核心的“三小时旅游经济圈”。按照地域相邻、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线路串联、市场共域、效益共赢的思路,与周边省市重点旅游景区联合推出通票,形成循环旅游线路,带动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构造大旅游大市场格局。

  二、充分发挥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智库作用,制定详细的“尊祖文化”实施方案,建立长效机制,营造尊祖敬宗文化氛围。

  三、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客源采取不同的宣传手段,可借助网络将大槐树品牌推向世界,可在网站或者通过APP推出网上祭祖活动,举行遥祭活动,祭祖人通过网上登记即可实现在祭祖园中祭祀,就可将名字保存于祭祖园之中,以此来联络感情,吸引更多游子的眷恋之情,使其成为潜在的游客。

  四、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景区,做成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背缠拳、洪洞走亲习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洪洞道情,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特色饮食类赵城羊汤、石家卤肉、洪洞重八席、珍珠丸子、官庄豆腐、金豆子蒸饭等;民间技艺类如洪洞金鼓乐、毛姥姥刺绣、许氏透骨丹疗法、洪洞威风锣鼓、苇席传统手工编织技艺、贾氏乌金散、洪洞民歌、垣上秧歌、接骨技法、抬阁挠阁、雕塑等,增加景区特色,唤起人们的“老家”记忆。

  五、引进AR技术开发大槐树特色项目,让游客直观体验大槐树移民场面,增加景点历史感和厚重感情景体验剧表演,加大各大姓氏中英雄人物宣传,打响大槐树文化旅游品牌。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