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书画
  • 正文内容

唐雪梅:笔墨中没有愤世嫉俗的道德审判,只有坦然、安静和真实

阅读:771 次 作者: 来源:020艺术观察 发布日期:2018-07-19 18:16:16
基本介绍:

  唐雪梅,广西临桂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人民大学画院高强工作室助教,桂林市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桂林市临桂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张贤国画工作室画家,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工作室画家。

  今天的水墨画家,无论年轻年长,大多都抵得上图像考据的专家,借助于日益丰富的图像资源,对于前朝大家,大到风格调性,小到一笔皴法,不仅能在他人的画中辨认出来,更有能人提笔便能画出,常令我赞叹不已。

  对于看画的人来说,如果能从艺术家的笔墨中看出某一笔有某某前人意味,会被艺术家视为知己——这几乎是当今水墨圈子盛行的一种乐趣。

  唐雪梅的水墨绘画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有片刻失语:她的绘画中看不出来明显的倾向和套路,我没法硬说这些画像谁,她的绘画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多重性、差异性,有的作品中有熟悉的中国古代田园思想,以幻想中的山川树木营造古代士大夫一直钟情的自然生活观,而我一旦要遵循这种思路去靠近她的内心思想的时候,忽然在她另外的绘画里又出现一种近乎工笔绘画的细密、严谨、秩序,而这似乎又与先前所看到的洒脱放逸的文人气质有明显差异,这些看起来互相冲突的思想趋向在这个女孩子的绘画里毫无禁忌地融会贯通在一起,根本不需要争论,也找不到争论的立足点。

  从原先单纯地从事艺术评论到现在从事文化金融,这几年我对“人格分裂”有了更深层面的理解,甚至,我开始理解一切分裂状态的珍贵之处——我宁愿用另外一个词——丰富。

  这篇短文的写作我花了不少时间,一直在整理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原先我一直认为融会贯通、成熟的标志是拥有一个风格明确的内心秩序,但现在看来,将性格打磨为圆润单一的状态,究竟是一种利用古典文明进行的驯化,还是文人一直追求的“圆满”?——的确值得反思——譬如一块玉璞,为追求“成器”而打磨掉的废料到底有无价值?成器的同时,是否也破坏了石头与生俱来的珍贵信息?

  唐雪梅的绘画乍一眼看上去波澜不惊,平淡无奇,但可能正是由于看多了当代绘画追求新奇的热情,平淡反而有一种更莫名的重量感,至少对我而言如此。

  在她那些充满着田园自然气质的绘画里,的确流露着每个中国人都熟悉并且受用的“传统”,这种原本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下的价值体系在经历过西学冲击和意识形态冲洗之后,在今天呈现出新的意义——弥补因战争和革命而断裂的文脉,让当代人重建“现代社会”的古典基础。

  唐雪梅的水墨绘画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情调”、“意境”、“文气”等常见的趣味,而是一种亲切和真实,这种“真实”基于具体的肉身感受和人生经验,是唐雪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内心世界在水墨中的呈现。

  我一向对水墨中呈现出来的真情实感比较敏感,盖因为一直以来水墨绘画有一种近乎宿命的缺陷,那就是只为求“善”而忘求“真”,最终沦为道理说教的虚妄,身体力行的缺失。

  唐雪梅的笔墨朴素、简单,设色干净,毫无投机取巧之嫌,也无洋洋自得的风气,她并不是要刻意去营造一种文人符号,去修建营造一盆景、焚一香炉以宣示文人身份,而是如乡间夹杂着青草和牛粪气息的轻风,草木间有虫鸣鸟语,令我这个出身乡野的人充满怀乡的亲切。

  简而言之,唐雪梅所描绘的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自然”,更像是包含了万物信息的“原野”。

  由于亲身经历过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唐雪梅的清淡朴素的笔墨中另一层含义,也隐约流露着中国农耕社会的清贫和辛苦,她还原了被传统文人阉割掉的人间疾苦,使偏于道德说教的笔墨中多了人之常情,那些看起来很轻的笔墨因此有了世间的重量——我更确切地相信,真正懂得传统的人,是理解中国农耕生活的人;而理解农耕生活的人,必然是亲自体验过那种生活方式的人。

  而另一个颇有意味的角度是,生于广西的唐雪梅将家乡侗寨的木结构建筑入画,使画面呈现出新的视觉意义。

  一直以来,正统文人画所宣扬的“自然”其实是汉族知识分子心中的自然,这种“自然”观念背后是绵延千年的“中央四方”文化权力意识——唐雪梅凭着朴素的本能突破了这种大汉族意识,用“水墨”这种原本充满权力倾向的语言符号表达出了侗寨居民心目中的自然——一种汉族思想体系之外的“自然”,一种将世界恢复多元化的“自然”。

  在我看来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唐雪梅没有被文化以高尚之名所驯化,对于这个世界,她保留了最真实的观看能力,当这些信息被她以笔墨承载于纸面之上时,她也在绘画中确立了自身的独立和自由。


标签:艺术,作品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