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书画 美术
  • 正文内容

辽博的现象级大展 看到美术课本里的名作

阅读:868 次 作者: 来源:杭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8-08-30 09:02:06
基本介绍:

  在小品、二人转等通俗文化的熏陶下,大众眼里的东北已经是充斥着一股“大碴子味”的所在。不过,最近辽宁省博物馆的“现象级”大展,突然颠覆了我们的印象。8月14日,辽博新馆全面开馆,其中最重头的当属“中国古代书法展”“中国古代绘画展”两大专题陈列。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宋徽宗的《瑞鹤图》……辽博这次放的大招,几乎把中学美术课本里的经典配图过了一遍。

  据悉,这次专题陈列共展出辽宁省博物馆藏珍贵书画85件,其中古代书法46件、古代绘画39件。两展选取作品均为辽博馆藏重要书画,皆以时代为序分为五大单元,可见馆方是希望展览能全面反映中国古代书法、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基本面貌。两个展览很可能会分三期定期换陈,三期结束后,再从第一期开始循环展出。也就是说,一系列重要书画,接下来将会不断循环展出。

  春日里 拼接而成一卷芳华

  《簪花仕女图》可算是从小见到大的名画,它被收入教科书中,也是邮票图案,研究此图的文章更比比皆是。这幅画,虽然年代、作者仍有争议,但作为唐代仕女画,已被一般美术史学者所接受。

  画卷描绘的是古代贵妇春日游园赏乐的场景,共六位女子:五名仕女,一名侍者。画作中不设背景,只有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以及辛夷花、湖石点缀其间,让人目光更专注于女子的雍容华贵形象,每一位的服装、体态、眉目、表情都不相同。画图者极尽工笔精巧之能事,小到头发的钩染、面部的妆容、衣着上纤细的丝线,都刻画清晰。甚至,在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下,还隐约露出女子丰腴细腻的肌肤。

  绢本画材质非常脆弱,《簪花仕女图》保存千年至今,相当不易。当年,这幅名作进入辽博后,画心开裂已经非常厉害,每一次展卷都免不了再次伤害。谢稚柳先生根据仕女的发饰、装束,以及仕女着纱衣和盛开着辛夷花的场景,认为此画是五代南唐时绘制的。而杨仁恺先生则是唐代说的代表人物,他从中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入手,并结合1972年重新揭裱时,发现此画是由三块绢拼成的,较明显者为左数第二人比例较小的仕女为后嵌入,又白鹤与画左小狗亦为剪裁而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其原为屏风画。魏晋至唐初,人们大多坐在胡床上,周围三面往往会围上一圈这样的小屏风。这些画上的配角究竟来自何处?已不得而知。

  退朝后 写张小字通通气

  说起欧阳询,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九成宫醴泉铭》。不过,辽博的《仲尼梦奠帖》作为他现存最可信、最精彩的墨迹作品,也弥足珍贵。

  《仲尼梦奠帖》曾入南宋内府收藏,此帖用墨淡而不浓,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元人郭天锡在跋中写:“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

  帖云:“仲尼梦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龄,具不满百。彭祖资以导养,樊重任性,裁过盈数,终归寂灭。无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归丘墓,神还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必不差二。”从内容看,《梦奠帖》颇具文采,欧阳询以孔子、周王俱不满百,彭祖、樊重才过盈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无有停住;继而强调“善恶有报,必不差二”,虽忧伤感怀,但正气凛然。

  据说欧阳询相貌丑陋,但才思敏捷。某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曾拿他的相貌开涮:“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欧阳询看着长孙无忌的矮胖身材和一张大圆脸,就犀利毒舌了一把:“索头连背暖,漫裆畏肚寒。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常常受这样的腌臜气,难免退朝以后要用“劲险刻厉”的笔法,写幅《梦奠帖》自我安慰一番。

  仔细看 谁为你写了四首诗

  草书《古诗四帖》卷,传为张旭传世孤本,狂草界的至尊。此卷以当时非常名贵的“五色笺”书就,共40行,凡188字,所写内容为南朝诗四首——前两首为庾信《道士步虚词十首》中的第六和第八首,后两首为谢灵运《王子晋赞》及《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

  《古诗四帖》虽是狂草,但狂而不怪,千状万态,有如万马奔腾,跌宕起伏。正如米芾所评:“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董其昌也说“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

  张旭,字伯高,江苏苏州人。曾为官金吾长史,一说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工诗文,擅真、草,又以草书最为知名。世号张颠,亦称草圣。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唐文宗时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并称三绝。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不过,在明代以前,《古诗四帖》与张旭,并没有搭上关系。北宋人认为它出自谢灵运的手笔,后被明代丰坊否定。而董其昌则大胆地认定它的作者是张旭。由于张旭并没有其他的传世草书墨迹可供比勘,所以《古诗四帖》的作者一直是一个悬案。

  不过,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书法史上最吸睛的作品之一。

  元宵节 在皇城宫里看鹤

  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上。引得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久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这幅图景有赖于当朝皇帝的妙笔,得以流传后世。

  《瑞鹤图》为绢本,右图左书,纵51厘米,横138.2厘米。图设色绘彩云弥漫的天空中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十八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另有二鹤立于殿脊鸱尾上。赋色浓艳,界画工整。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宋徽宗把整个《瑞鹤图》的创作经历讲述了一番,并赋诗一首。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

  端门屋顶,彤云缭绕,天空中群鹤翱翔。宋徽宗在构图上相当大胆,一改花鸟画的传统画法,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重点描绘了群鹤的姿态。十八只鹤组成的鹤阵,盘旋在石青满染的天空中,疏密相间,升降自如。立于屋脊鸱吻上相对的两鹤,一只翘首观望空中舞意正酣的群鹤,一只刚刚落于鸱吻之上,翅犹未敛。

  在京城 遇到自带光环的外教

  《红衣西域僧图卷》是元代首席艺术家赵孟頫的人物画代表作。

  整张画卷以重彩设色,僧人身穿红衣,座下铺朱红色毛毡,头上有自带圆形光环。僧人左手前伸,神态安详坚毅,似在说法。僧人背后,则画了一颗古藤缠绕的大树,他的座旁,还有一双红色僧鞋,与两株小花。画面左边款署:“大德八年,暮春之初,吴兴赵孟頫子昂画。” 那一年,赵孟頫刚好51岁,正是艺术成熟之时。

  卷后有赵子昂另纸补跋一通:“余尝见卢楞伽罗汉像,最得西域人情态,故优入圣域。盖唐时京师多有西域人,耳目所接,语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齐翰辈,虽善画,要与汉僧何异?余仕京师久,颇尝与天竺僧游,故于罗汉像,自谓有得。此卷余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知观者以为如何也。庚申岁四月一日,孟頫书。”也就是说,赵孟頫因为身在京城,常有机会与外宾往来,耳濡目染,所以才能捕捉到印度僧人的神态特征——浓密的络腮胡须、黝黑的皮肤,还有高耸的鼻梁、深陷的眼窝。

  赵孟頫是宗室后裔,对前朝古人十分敏感,远在西南做萨迦寺总持的灜国公(原为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帝),也使他同样难以忘怀。据说,当他闻知曾与瀛国公有来往的胆巴喇嘛过世时,不免心头激起波澜,就情不自禁地挥动起画笔,以唐人的古意为准范,借西域僧的形象,一吐心中的情愫。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