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产业文化
  • 正文内容

文化产业视角下的非遗创意开发理念

阅读:617 次 作者:尚光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日期:2018-09-19 09:14:55
基本介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文化消费能力增强,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态,不仅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栖居的精神家园,更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珍贵资源,并且凭借着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而活化为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消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就区域环境而言,近年来,福建省深入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全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1月,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推进闽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作为福建着力开放发展的四个发力点之一。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理应配合区域发展策略,探索引入台湾文创运营团队与理念、开展项目合作等方式,以汲取和借鉴台湾精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经验。

  非遗创意开发的

  内在动力与共振对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不仅意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环境的维持、传统技艺的接续,也在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为契机,整合创意、运营等市场要素,实现当地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文化复兴、街区重生、产业协调、环境宜居的生活图景。当前,文化消费不仅塑造着众多新的产业形态,而且日渐成为人们认证自我存在的生活方式。

  文化创意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实体,而同时应当是也必须是一个伦理实体。它不仅应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燃料”,也应是当地社会发展的“平台”,具有清晰的伦理属性,应主动承担推动当地文化创造、非遗重生与优秀传统文化承继的社会责任。

  基于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实践,对于文化意蕴深厚同时存在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将具有比较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核心文化创意业态进行重点打造,以使其成为带动整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增长极”,并通过该业态的极化效应,辐射相对弱势的文化创意业态,有利于使当地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各类文化创意业态形成共生共振,从而在当地构建出协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业态圈。

  以建本雕版印刷为例,对其创意开发可以果断抛弃“就自身谈自身开发”的固有观念,而以开阔的视野“搭车借力”,为长期性、可持续的创意开发积蓄充沛的源头活水。结合实际情形,建本雕版印刷创意开发,一方面要基于当地已建成的“建盏文化旅游街区”等现实基础,围绕当地更为强势的“建阳建盏”业态,搭车借力,将建本雕版印刷创意开发植入其中。借助“建阳建盏”业态的带动作用和聚合作用,实现业态关联,在建盏“茶文化”开发过程中融入建本“书文化”开发。在相关项目的具体运营中,要着重将建盏的“斗茶品茗”内涵与建本的“焚香阅读”意蕴融为一体,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创意开发形态与文化传播氛围,在当地形成“建盏”开发与“建本”开发有机融合的文化创意业态,积累较高的产业发展势能,实现二者在业态上的共生共振。另一方面,就外围对接而言,建本雕版印刷创意开发也要主动介入“双世遗”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业态开发过程,积极融入其中,使建本雕版印刷成为武夷山文化内涵的元素之一,推动建本创意产品与建本技艺体验等成为武夷山旅游业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塑造武夷山风景区的文化内涵与品牌意蕴。

  可以说,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文化创意业态,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励文化需求而言意义深远,有利于提供众多灵活就业岗位、拉动区域文化消费,尤其是对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引擎式驱动的作用。因而,打破封闭思维和路径依赖,秉持业态共振、多触角对接的理念来综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见效益、可持续、有前景”。

  非遗创意开发应重视策略创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过程中,福建可以基于闽台合作的便利条件,重视借鉴台湾精细化开发理念,积极引入台湾文创运营团队,汲取台湾创意开发经验。通过闽台合作凝聚两岸创意智慧,共同推进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例如,福建永泰嵩口引入了“打开联合”台湾文创运营团队,该团队常驻嵩口,全程参与嵩口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福建树立了“嵩口模式”的典范案例。总之,福建应结合对台交流合作的便利条件,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和合适契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终究需要落到具体的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和商业模式之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中,应打破“单兵作战”“孤立评判”的束缚,综合考量产品开发形态、盈利标准判定、体验模块植入等,不断创新具体创意开发策略。

  首先,要重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核,开发多类型、多形态、具有市场吸引力的主题创意产品。特别是基于自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然具有开发为创意产品的潜质,今后要在产品形态上大胆创意、不断拓展。以建本雕版印刷为例,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礼品需求、收藏需求可开发仿古线装书等产品形态;也可与现代出版传媒业深度融合,创意设计个性化、定制化印刷品;还可对“全相”类建本书籍中众多人物绣像进行现代改编,将其人物形象作为IP创意源头、延伸开发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其次,要借势宣传、借台唱戏,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品、项目、元素等,植入周边已有的文化创意开发体系之中,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你中有我、和谐共生、彼此辐射、共同提升”的整体开发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往往并非局限于其自我是否盈利的判定,而应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体系进行整体考量。以福建传统戏曲“南音”为例,近年来其受众群体不断流失,开拓市场也困难重重,但将其与泉州文庙景区等相关旅游项目进行捆绑,成为所植入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增强项目整体的内容丰富度、体验差异性与地域文化吸引力,使相关旅游项目整体收益扩大,反过来也会使南音表演本身因所植入项目带来的输血功能而获得延续与发展。因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中,应避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作与当地文化创意开发体系割裂的独立部分,而应在已开发项目的基础上,因地借势,顺势而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元素融入其中,在与当地其他文化元素相辉映、相配合过程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的实际效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自力生存。

  最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开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在产业链条中植入体验性模块,通过提升具体文化项目的互动性,来激发项目收益的延伸效应。实践证明,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项目,如单纯依靠场景展示和遗址游览,往往前景黯淡,而多点多态地融入互动体验模块是破解这一瓶颈的关键举措。特别是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产业结合的过程中,为避免“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的浅层旅游消费模式,就要积极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植入多种形态、多种类型的互动性体验模块,打破游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隔阂,从而进一步激发旅游消费的潜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


标签:文化产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