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产业文化
  • 正文内容

新时代应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阅读:562 次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8-10-17 15:01:35
基本介绍: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4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在哪里?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应对?

  嘉宾

  张铮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陈端中国与全球化新经济新动能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张晓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东方所综合研究室主任

  主持人赵姗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迈进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评价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

  张铮: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历史时刻,回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此,我不去引述增长数据,因为这些数据近期都已经由政府统计部门、研究机构等进行了很多发布,我更想从定性的角度用几句话来总结,就是:产业实力显著提升,产业政策不断完善,行业结构更加合理,消费市场日益活跃,产业事业关系趋于协调,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持续增强。

  具体而言,我觉得有几点特别值得提及。其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政府主体的自觉行为,从最开始“文化商业”的探索,到文旅部的组建和文化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文化立法、产业政策的密集制定等,都体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引导手段更加科学;其二,文化产业的产业生态更加合理,文化产业与其他业态的融合更加深入,成为一种化学变化,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加和;其三,文化供给极大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不断互动调整,共同构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来源。落脚在具体的微观层面,就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文化对美好生活的塑造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陈端:文化产业在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除了文化产品数量不断增长、文化业态不断丰富、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文化治理体系的嬗变,由此促发人的思想观念解放、文化创造活力迸发和文化生产力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经历了极大的转变,如果没有思想观念和文化价值层面的配套支撑,其过程是不可想象的。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打破了旧有体制机制藩篱,让新的技术手段能够在新的机制之下绽放文化创新的光芒,反向推动和加快了改革开放进程。

  张晓欢:改革开放4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40年,是我国文化产业从比较微弱到逐渐成长为准支柱性产业的40年。2004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2012年达到3.8%,2016年则跃升到4.14%,预计在2020年前后超过5%,成为我国新的支柱性产业。因此,从总量方面看,我国文化产业创造了全球同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奇迹,为增长国民经济实体和文化走出去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张铮: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充分阐明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莫不与文化产业有关。文化产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让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奏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载体。

  陈端:对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我们必须超越产业、超越文化来整体审视。《周易》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形成、嬗变和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对其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进行反思、求解和心灵超越的过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认知失协、当代社会各种非传统风险因素的爆炸式增长都会让现代人陷入深重的焦虑感之中,这在当下中国可能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和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沉积了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在经济下行期可能显性化和激化。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面临着一场彼此再审视和自我再定位的过程,如何构建起与大国经济体量相称的大国文化气象和国民文化心态,直接影响到我们以怎样的姿态拥抱和融入新一轮全球化进程。有人认为近几年民粹主义崛起,出现了逆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说,放到历史长河来看,有些东西是局部的、暂时的,信息技术无远弗届、本身自带全球化基因,人类沟通、互动、协同的基本平台都是全球化的,在这样的大趋势下逆全球化只能是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另一方面,下一轮全球化主导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将是全方位的,当前的贸易摩擦表象之下,其实是大国之间深层的彼此再定位的博弈,也包括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博弈,这种博弈引发的暂时性僵局需要来自文化层面的疏导和化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抱阴负阳”“和合相生”、辩证转化,我们能否为新一轮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贡献中国智慧来化解矛盾、谋求共赢,也是面对人类新一轮生存困境在文化层面对我们的考验与考量。

  产业化只是手段,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就在于它能否对当代社会发展困境和问题从文化角度作出有效回应,对当代人的心灵焦虑与矛盾冲突作出有效疏导,这是全球化大历史格局下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所谓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二分法是我国国情特征所决定的,但在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履行文化的历史担当层面,二者殊途同归。

  张晓欢:从经济方面看,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产生了就业、产生了税收,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成分。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独特的产业价值。

  从非经济方面看,文化产业对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软实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发现和创造历史文化价值的过程,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同时,优秀的文艺作品还能与时代共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哪些新要求?

  张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点使命任务,在前面冠以“如何更好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其实就是“新要求”。我想,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要深入地总结过去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并不断强化文化产业的双效统一。

  陈端: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首先是回应上述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需要基于文化自省和开放融合重塑新时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也需要顺应技术潮流的文化创新与文化创造。

  我最近一直在深入研究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文化及其对人类未来文明形态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目前国内有学者也提出了数字文明的概念。识别一个产业的发展脉动与趋势,首先要判断影响该产业的关键致变因素有哪些,其相互关系如何。应该说,数字化、网络化是对当代文化变迁最底层的冲击因素,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一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包括采集、分类、复原和再现等;二是文化资产的数字化,在文化资源资产化的基础上,将其上链确权并进行更为深度的资产证券化衍生品开发等;三是5G时代数字艺术本身可能迎来爆发式成长,5G带宽所支撑起来的云网端之间新的协同平台让迄今仍处于边缘化应用状态的VR、AR技术真正迎来高阶应用的春天,促发全新的内容形态、文化业态和文化产业生态重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四是以文化独有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丰厚底蕴和人文关怀来引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进程,构建与数字经济、数字文明相匹配的数字文化体系,以新的文化框架、文化秩序规避技术偏向引发的社会失谐。

  在新技术革命方面,现在有ABCD的说法,A是AI(人工智能),B是Bl ock chain(区块链,包含其技术本质以及商业模式、协同机制),C是Cl oud(“云”,产品和服务的云化是大趋势),D是Data(大数据),云网端深度协同、人机物关系重构,但更重要也更具持久性渗透力量、支配力量的,是人与自己内心关系的重构、人与人之间对全新协作关系、分配关系的接受和平衡,当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再平衡是人与人之间协作博弈关系的折射和放大,这些在深层次无一不与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价值评判维度及标准的更迭有关。我们提到“新时代”这个词,首先它有着政治层面的意义阐释,这当然是最重要的,同时也要关注技术变革为新时代注入的新动能、提出的新要求及孕育的新可能。

  张晓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新时代对文化产业发展至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市场化发展,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经营模式,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二是要创新发展,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化、多样化发展;三是突出社会效益的发展,统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做好社会效益优先,不断培育和提高国民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四是高质量发展,要适应新时代矛盾变化的要求,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坚定人民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

  中国经济时报:新时代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在哪里?

  张铮:我觉得着力点有如下几个。其一,如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提炼、表达、转化,并不断赋能产业。其二,如何提高“讲故事”的技巧,文化产业的核心仍是内容,讲好故事,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战略叙事。其三,如何在“文化的产业化”之外,走出“产业的文化化”的新路,用文化的滋养、创意的思维,让其他行业产生质变。例如,让中国制造业不但占据科技尖端,而且让“中国制造”的工业产品独具中国气质、中国审美;再如,让文化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成为新动能的助推器、扩音器和催化剂。

  陈端:首先,继续推进文化治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造就社会整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方向的稳定预期,才能更好促发民间各种资源要素和创新热情的投入力度。其次,推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打破目前产业发展“小弱散滥”的格局。腾讯最近以“新文创”理念统领其文化领域的整体布局,打破旧有门类细分的边界,强调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交融协同,对我们有很大启发意义。再次,强化文化的科技含量与金融支撑,让科技与金融两翼真正深度渗透入文化产品形态、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再造之中,实现技术为文化赋能、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个体赋能的良性循环。

  张晓欢: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少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文化产业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引,必须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四个意识”,树立“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作出必要的贡献。二是要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充分利用现代新兴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和质量,走注重内涵品质的质量型发展之路。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文化产业重要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是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原创性的有力武器,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四是要求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个融合不仅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和相关设计服务和制造业的融合,也要体现在文化产品和周边衍生产品之间的融合,如电影周边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体现在与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融合。

  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时报: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应对?

  张铮:问题有不同类型,有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属于迎刃而解的,或者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够找到出路的。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我想现阶段,文化产业亟待解决的,是那些在产业实践中没有显现出稳定规律或尚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可资借鉴的样本、没有试点成功的案例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必须直面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识别”和“提炼”出这些“真问题”和“大问题”。仅举一例:国民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创造性思维的培育、文化审美情趣的养成,都仍然有很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又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检验。

  张晓欢: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是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必须及时调整策略,从容面对。

  第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规模的增长和制造业经济规模化优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国文化产业增速必将放缓,这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尤其是要注重提升文化服务业的质量和竞争力。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虽然一直是顺差状态,但是文化产业的出口主要来自文化制造业,文化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随着我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丧失,我国文化产业的顺差有可能逆转,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迫切。

  第三,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我国内容产业的原创性严重不足,“山寨文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内容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应着力营造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氛围。

  第四,未来我国文化产业的重点是高科技化,即将新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意经济和现代高新科技良性互动发展,不能过分强调本土化,要走本土化、流行化和国际化并重发展之路。

  第五,文化产业内涵丰富,有的细分行业是规模经济的伴生性行业,有的细分行业是创意驱动性行业,有的细分行业可能是内容产业的外围行业,必须加以区分,对不同行业采取分类施策,不能制定“一刀切”的文化产业政策。


标签:文化产业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