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人物 文学
  • 正文内容

广东诗歌可以再上一个档次

阅读:868 次 作者: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日期:2018-10-22 09:26:55
基本介绍:

  最近,“诗意歌海”青海国际诗歌大赛、“白帝城”重庆奉节国际诗歌节、成都国际诗歌周陆续举办,上海国际诗歌节也即将开幕,广东因创作者人数庞大被称为“诗歌大省”,各种诗歌活动也是此起彼伏。随着南方诗歌研究中心的成立,广东目前已有四个诗歌研究基地。文坛似乎迎来了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但是,也有人质疑,作者多大家少,基地多佳作少。如何客观评价当下诗歌创作现状?广东诗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处理好审美与大众的关系?

  杨克:好的诗歌不能仅有专业性

  羊城晚报:诗歌活动比其他文学类型多,这和诗歌本身的特质有关吗?

  杨克:之前在一次中国作协主席团会上,上海作协副主席叶辛提出,他虽然是小说家,也希望中国作协重视一下各地的诗歌活动。他的理由是什么?诗歌跟小说跟散文不同,诗歌的活动可以让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区域的群众共同参与。这主要是由于诗歌可以朗诵。诗歌天然地适合在公众场合举办活动。朗诵一首诗,大家都可以听到,如果朗诵一个长篇小说,他可能写得也挺好,但是无法在这种公共空间里面来呈现。通过声音这种方式来呈现,诗歌比小说和散文有优势,但是如果你说文字印刷出来,那肯定小说有优势。现在有很多朗诵的团体,在微信上也有大量诗歌朗诵的内容。那些人不一定是诗人,可见这有一定的群众参与面。文学跟人民跟群众有所关联,发生关系,从这一点来说诗歌是有这个作用的。

  当下的诗歌活动也都不完全是作协举办的,也有民间的力量。比如说不久前在贵州举办的世界诗歌诗人大会,就是一个旅游公司举办的。举办这样一个诗歌活动,对当地的旅游品牌宣传有一定的宣传作用。相对而言,举办诗歌活动还是比较便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文化旅游这个角度来说,诗歌对每一个地方的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有作用的,比如说我参加过哥伦比亚麦德林国际诗歌节,麦德林原来是一个毒品的城市,举办了几十届国际诗歌节,使它变成了一个诗歌城市,一个和平城市。诗歌活动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美誉度、影响力还是很有帮助的。

  羊城晚报:您参加过这么多的诗歌节、诗歌周的活动,您觉得一些优秀的诗歌节,有什么值得广东借鉴的?

  杨克:我们这种诗歌节还是比较少的,特别是国际性的比较少。这种活动一般有两个层面,像成都的,来上百个国内的诗人或者那种大型的活动,也有上海这样的,国外请十来个,国内请十来个。如果说广东做的话,我个人倾向还是走上海这个线路,这种方式,因为第一没有这么大的成本,第二我觉得可以使诗歌交流能够更深入一些,因为人少,十来个对十来个,可以各种对话和沟通或者对谈,会更有深度一些,也比较适合群众参与。

  这是适合诗歌传播的时代

  羊城晚报:怎么评价今天诗歌界在公众的影响力?

  杨克: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诗歌是文学艺术门类里面最古老的一种门类。今天有了微博、微信,诗歌的万古常新就体现在它的精炼,它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碎片化阅读已经是今天的事实,而诗歌它恰恰特别适合今天这种传播方式。本来小说是最有受众面的一种文体,从文学题材来说,肯定比诗歌受众面大很多,但是在一个短视频、微信里,我们呈现一首诗歌的可能性大于呈现一篇小说和散文,这也是为什么诗歌的活动那么多,大部分传播的是诗歌,而不是传播小说。

  这种微信的传播,我们必须承认也是一种阅读,睡觉前听一首诗,也是今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物质生活相对丰富以后,我们很多人忙碌于现实生活后,我们希望,有时候我们关系不那么现实的,跟有一些更关乎心灵,关乎对天空的仰望,关乎一个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和神往的这些事物,刚好诗歌传达了这个东西。在商业化的时代,需要另一种东西,没有那么商业化的东西来弥补来平衡,所以这个年头大家要重新对诗或者诗意的生活有所关心和关注,也是一个趋势。

  羊城晚报:专业领域如何拉近跟观众的距离?

  杨克:我认为近四十年来的写作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无论我们对写作的强调,特别是我们编的书的问题,我们编的选本,包括我本人编的中国新诗年鉴,已经编了二十年了,我们都是从一种专业的角度来选诗的,就是从一种诗人或者批评家或者学院角度,我们认为什么样的是好诗?我们都是从这个角度来选诗的,所以新诗最大的不足是我们没有《唐诗三百首》那样的选本。诗人也应该用另一种眼光来看诗歌,因为口口相传也是诗歌一个伟大传统,也是一个好诗人的一种标志,如果你写的诗歌专业人都不认可肯定是不行的,所以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好诗人,他必须写出专业和同行认可的诗歌,这是第一点;同时也应该有大众喜欢的诗歌,叶芝《当你老了》就是这样的诗歌。

  要克服小圈子化倾向

  何光顺:诗歌不能高高在上

  羊城晚报:有人认为现在研究诗歌的基地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却很少,您认同这种看法吗?

  何光顺:我持保留态度。我认为好的作品也不少,所谓世界水平或是一流水平,很难有一个标准去界定,但我认为好的作品还是非常多的。想要进入世界一流的范围,需要时间去证明,现在你无法判断。在广东,有成千上万的诗人,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家,为此,我认为研究诗歌基地的出现很有必要,它承担着发现优秀诗歌和优秀诗人的任务。当然我认为这其中还是有一些不足的,目前像你说的我们的研究基地已经有好几个了,但是它们并没有真正承担起我刚刚说的那些责任。

  广东诗歌有小圈子化的趋向,你不能挂着诗歌研究中心的牌子,却只关注你想关注的圈子和流派,这是很不公平的。你既然挂着这个牌子,你就要尽你所能去关注广东所有的诗歌流派,而不是故步自封,只看你眼前的东西。另外一点,诗歌曾经承担着很多社会功能,然而现在这些功能已经被其他文学形式像新闻、电视、小说、电影等分离了,所以诗歌现在更加关注文学性这一块,所以需要更多的文学家和批评家去介入,营造一种更纯粹的氛围。然而现在广东诗歌界的组织只关心大的流派或几个领导人,诗歌就无法充分交流,形成一种更好的格局。在我看来,现在广东缺少领袖式的诗人,没有一个真正的组织者,缺少一个大的格局。

  羊城晚报:广东诗人来自五湖四海,就创作人口来说,广东可以称得上是诗歌人口大省,就创作水平来说,广东称得上是诗歌大省吗?

  何光顺:称得上诗歌大省,但创作水平能不能排到全国的前三名,就见仁见智了。我没有对每个省的诗歌都有充足的了解,是大省我可以确定,但是具体排第几我不敢说。广东诗歌出过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力的诗人梁宗岱。好的诗歌要为这个社会发声,诗歌就算再阳春白雪,也不能丢掉和现实的联系。他找到了诗歌与现实的切入口,他的艺术水平、语言表述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同时也充分联系着现实,所以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如果现在广东还能走出几个像他一样的诗人,广东诗歌还会往上走一个档次。

  诗人要有开放的格局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的诗人都开始转型尝试其他文学体裁,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何光顺:我认为这是一个必然的经历。人的潜力和才华是多方位的,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的文学形式他可能只是暂时不擅长,但是诗人有这样的潜力和才能。广东有很多诗人画家,他们既会写诗,又会画画,其实在艺术的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你写得好诗,说明你有这个能力去做其他你可能之前没做过,但是你其实擅长的东西。或许这些诗人画家的画超不过专业画家,但是把诗和画的优势结合起来,这就别有一番风味了。身份的切换,是值得鼓励的,有些人还是忠于写诗,有些人则认为无论在做什么,都是他诗歌精神的延伸,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羊城晚报:您也提到现在诗歌有圈子化的现象,那在您看来,现在越来越多的诗歌文化活动,有没有拉近诗歌和公众距离的作用呢?

  何光顺:有一定的作用。我们要理解诗歌的圈子化,因为毕竟诗人都喜欢和自己志同道合或者有相同表达方式的人交往,这是很正常的。但我更希望诗人要有一种开放的格局,去接受更多的诗歌表现形式,在这时候就不能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了,要百花齐放,这才能真正地帮助到诗歌的有效传播。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各个诗歌流派进行不断的碰撞,不断的交流,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做到发展诗歌的目的。这样,举办这些活动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总而言之,要让诗歌不再那么高高在上。说实话,诗歌的门槛很高吗?要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进入诗歌的门槛并不高,只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比较难罢了。要让诗歌更多的走向大众,不要再处于居庙堂之高的高高在上的状态,只要能做到开放,打破小圈子之间,诗歌界和社会之间的壁垒,这些活动就是有必要的。诗歌终究不能大众化,但是至少要做到接受大众。


标签:文学,诗歌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