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综艺 戏曲
  • 正文内容

第四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多部作品聚焦历史人物,探索戏曲文本的“当代性”表达

阅读:1018 次 作者:黄启哲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18-12-11 09:43:00
基本介绍:

  本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已进程过半,昨晚梨园戏《陈仲子》在上海长江剧场上演。记者发现,连同此前演出的越剧《僧繇》、瓯剧《伤抉》、京淮合演《新乌盆记》、黄梅戏《玉天仙》,五部作品均聚焦历史人物的全新演绎。尽管不比大戏丰富的人物设置与剧情线索交杂,不过主创却用小剧场的自由表达和弹性空间完成戏曲的“当代性”探索。

  昨晚上演的梨园戏《陈仲子》备受期待。若是在其他地方演出,有着800年历史、偏安泉州一隅的梨园戏,恐怕还要做一番自我介绍。可在上海,这个全国仅余一个剧团的珍稀剧种,却扎下了根。不仅业界对他们的程式“十八步科母”了如指掌,戏迷圈更是每年年初“打飞的”到泉州看戏。到了今年,早在几周前,就有戏迷自发在朋友圈为梨园戏卖力吆喝,戏迷海青歌还自掏腰包买了票专送“知音”,原因只有一句话“一部好戏,一台好角,不容错过”。

  相比于前两年参与展演的残本戏、孤本戏,今年梨园戏交上了一份规规矩矩的“小剧场戏曲”答卷。故事的主角,是一位战国时期不以功名为追求、不食乱世之食的隐士。

  该剧通过辟兄离母、碎坛绝食、半李三咽、灌园拒相、食鹅呕鹅、蚯蚓比廉等情节,梳理人物的人生轨迹。编剧王仁杰曾以《董生与李氏》享誉戏坛,此次执笔小剧场戏曲,延续了他“返本开新”的戏曲发展理念。故事并非一味歌颂陈仲子高蹈的精神品格,同样反思他在高度自律甚至有些苛刻的理想践行中,是否也迷失了自己。

  梨园戏里展现战国的贤士,首场越剧《僧繇》则以魏晋名士张僧繇为主角。这个历史人物以成语“画龙点睛”而留名,过去的戏曲舞台没有触碰,却被90后从故纸堆里打捞上来。故事不再重述“画龙点睛”这个耳熟能详的典故,重在追问“画龙点睛”一战成名后,艺术家如何突破创作瓶颈,寻回初心。瓯剧《伤抉》则在兰陵王“貌柔心壮”四字做文章,让这位勇士面对名誉受损与家人性命的两难抉择。

  在一些专家看来,青年主创先锋、创新的步子迈出去了,引发思考的观点抛出去了,也需要考虑观众的观演体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其说是对于创新、改编的态度不认可,倒不如说是对故事深度挖掘、创新手法完成度的不满足。一些为“当代性”而在表达中过分追求的“形式感”,没有很好地故事内涵而服务。如何将二者有机融为一体,值得主创细细打磨。

标签:戏剧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