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艺术 综艺 戏曲
  • 正文内容

“小戏节”应该成为戏曲界的“双年展”

阅读:962 次 作者: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日期:2018-12-16 12:03:00
基本介绍:

小剧场戏曲节作品原创昆曲《长安雪》

  美术界的“双年展”是美术行业的“发动机”,展品预示着今后美术界发展的趋势和浪潮。今年举办到第四届的小剧场戏曲节也有着成为中国戏曲界“双年展”的态势。在日前于上报集团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和学者为“小戏节”如何真正推进戏曲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

  定位:必须探索与创新

  虽然国内对“小剧场戏曲”的定义并没有高度统一——到底是小型剧场的小规模戏曲表演,还是颠覆传统戏曲形制的探索形式?“小戏节”主办方、上海戏曲中心总裁谷好好说:“我们的定位,就是探索与创新。”戏曲评论家马博敏认为,探索、实践、当代,是小戏节的关键词:“这个节,就好似美术界的双年展——否则没有存在价值。它必须起到戏曲在大剧场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从传统撕开一个口子。”

  今年全国有25台小剧场戏曲报名,第一轮筛选出12台,最终留下8台进入展演。谷好好透露全国各地各剧种各院团都积极报名参与。今年新增了瓯剧和黄梅戏,节还未落幕,高甲戏和绍剧的小剧场戏曲剧目也很着急地来问:“现在报名明年还来得及吗?”全国上下,越来越多的戏曲院团乐于投身戏曲创新。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胡晓军发表观点:“在如今戏曲折子戏式微的情况下,小剧场戏曲是戏曲发展的命脉。”戏剧教育家荣广润说得更加直接:“在戏曲被大剧场、大舞台、大咖主宰的环境下,小剧场戏曲就特别可亲可爱。大家聚拢在此,是真的不求得奖、不求名利,只为纯粹的艺术探索、戏曲创新,因而十分可贵。”

  内容:剧本等也要同步提升

  传统戏曲的故事内容多为流传千百年、人人都熟悉的题材,例如四大名著、临川四梦等。加之,传统戏曲更注重表演,是“看角儿”的艺术。从第一届起,小戏节就大大释放了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的热情。直至今年,就连老戏骨们也热衷在这里展现演技。但是,正是由于演员们纷纷在此飙戏、炫技,让观众对剧本、舞美、音乐等期待同步提升——因而略有失望。

  市剧协秘书长沈伟民指出:“小戏节要有戏。戏,就是故事——即小戏节要有故事。”马博敏认为:“目前小戏节的剧本还不够成熟,剧本成熟了,二度、三度创作就更站得住,剧目的存活率就高。”原文化局戏剧处处长李守成表示:“今年剧目的女性题材十分集中,无论是《玉天仙》还是《再·生缘》等,聚焦的都是‘女性翻身’。”上戏副教授郭晨子也谈及这一问题 :“可能是缘于在传统戏曲里,‘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是一种‘传统’,所以当考虑到现代意识融入传统戏曲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女性题材上。这是一种探索,但是当这批剧目一同参加展演时,就缺乏创新了。”

  形式:浸入式适合小剧场戏曲吗?

  本届“小戏节”首次聚拢在新落成的长江剧场举行,这里的定位就是青年戏剧人的创作、演出基地。因而,本届演出更加“聚气”。与此同时,在演出形式上也有重大突破。例如越剧《再·生缘》,是以“浸入式”的面目出现——观众站在外圈看,演员在内圈演。对于常年坐在剧场里欣赏传统戏曲的观众而言,站着看,已经十分新鲜。胡晓军表示:“我以为我站在一个最差的位置,但是一转眼,演员们全都转身朝我涌过来,我就成为最佳位置了……”

  李守成则觉得:“现在只是‘站着看戏’,并非是沉浸式。变化的只是演员的队形罢了。戏曲有行当,故事有年代,让观众如何浸入,难度很高,但值得探讨。”荣广润则反对小剧场戏曲选择沉浸式:“因为沉浸式在话剧里的运用,是为了最终形成观众与演员的交流——交流的前提是双方探讨的同一件事。话剧是写实的,看山是山;戏曲是写意的,看山不是山。在戏曲舞台上的山,未必就是观众眼里的山。两者的认识不一致,无法达成交流。”沉浸式在话剧中的运用,本质上是反情节、反故事的,与“小戏节要有戏”的共识矛盾。但是无论如何,乐于形式创新,也是值得鼓励的。

  据悉,黄梅戏《玉天仙》和越剧《再·生缘》等已经亮相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国际舞台。在国际戏剧节上,小剧场是主流,这也是戏曲在形制上顺应国际戏剧潮流的起步。谷好好还透露,“小戏节”正在携手香港西九龙戏曲中心,考虑把小戏节移植到香港。今后,小剧场戏曲的目标是作品内涵与时代精神、观演模式与观众审美、演出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的三组关系的统一。最终,让长江剧场这一承载着上海人和上海戏剧界美好回忆的场地,成为海派文化的金字招牌之一。(记者 朱光 赵玥)

标签:戏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