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主持编纂的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全三十册的《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昨天在北京举办。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在本文库出版之前,尚无从内容到语言都忠于民间流传原作的、完整的、系统的、规范化的科学性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格萨尔文库》,也是学界和出版界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献礼。
举世闻名的《格萨尔》,是中国古代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活形态”英雄史诗。它不但在我国甘、青、川、滇、藏等藏族聚居区流传,也在与藏区毗邻的新疆、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撒拉族、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和摩梭人当中流传,甚至在环世界屋脊的不丹、尼泊尔、锡金、印度、巴基斯坦的巴尔蒂斯坦、俄罗斯的布利亚特、卡尔梅克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流传。
2006年,《格萨尔》列入我国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格萨尔》史诗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在本文库出版之前,尚无从内容到语言都忠于民间流传原作的、完整的、系统的、规范化的《格萨尔》科学性版本。
出版方上海古籍出版社高克勤社长介绍:“上海古籍出版社长期以来与包括西北民族大学在内的海内外学术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曾经以十年的努力与西北民族大学合作编纂出版了《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共二十五巨册。这次整理出版全三十册《格萨尔文库》,从立项到现在也经过了十年的努力。”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的流传、版本情况异常复杂,从古至今都有民间艺人在说唱,几乎每一个说唱者都有自己的异文本。将《格萨尔》规范化、完整化和系统化,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格萨尔文库》在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辨伪标准,搜集厘清了一百多种《格萨尔》早期版本。该文库兼顾了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格萨尔》史诗,并全部加以汉译。其中,对有本民族文字的藏族、蒙古族《格萨尔》着重进行多种异本的精选、规范、注释和版本说明。对无本民族文字的土族、裕固族《格萨尔》,研究人员则通过采风,录制了200多盘民间艺人口头吟唱的磁带,再通过国际音标记音对译,记录、转写整理而成文字,是填补空白的重要成果。
这次出版的全30册约2500万字《格萨尔文库》,将多民族、多语种、多版本的《格萨尔》融于一体,是西北民族大学几代学者几十年薪火相传、接力奋斗的成果,是《格萨尔》研究标志性成果和集大成之作,其编纂过程对于传承经典、培养人才、联合攻关、积累经验等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格萨尔文库》的出版,将进一步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视野和领域,带动多民族的、全方位的格萨尔学研究,对推动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