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教育文化
  • 正文内容

齐鲁师院召开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

阅读:611 次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9-04-18 10:07:24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文化教育资讯。

  2019年4月12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举办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张士闪、中国传媒大学审美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耿波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齐鲁师范学院齐健、鞠忠美、朱振华等教授,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主任毕诗文、副主任刘文华,济宁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李成泉,齐鲁师范学院基础教育联盟学校校长、教师等30余人参加了研讨。齐鲁师范学院副院长刘德增教授主持了研讨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进一步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山东省率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基础教育地方必修课程,各地各校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验活动。

  李成泉认为,传统文化要成为中国教育的底色,而不是特色。传统文化教育要成为底色,必须融入教育教学的一切。为此,他提出四个走向:走向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培养中国人,做君子;走向生活,传统文化一定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面向日常生活;走向现代,传统文化是复兴,不是复古,不是古腔古装,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走向大众,传统文化教育一定是大众的教育、普惠的教育,人人享有的教育。

  耿成义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山东样本”初步形成,在发展道路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教材、教学碎片化和评价知识化,师资紧缺等问题,亟待研究传统文化系统教学、评价机制科学化等课题,重视并探索体验教育、融合教育、全人教育,激发文化教育固有的生机与活力,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升华日常生活,开启文化智慧,培养大德大爱大情怀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赵世瑜关注的重点是历史学科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如何强化历史学科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命,他提出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统筹安排、调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以国家课程的相关学科渗透,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历史课程要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对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传统文化内容统一梳理;要建立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要建立教师培训的“国家队”;及时总结各地各校经验,及时推广,建立试验区、实验校。

  李松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前提是确立其价值关怀。与此同时,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耿波认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当指向“活的国学”,在具体实践中,要尝试对中国传统经文进行音乐性诵读;对具有现代争议的教育论题进行论争;在中小学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国学传承。同时,慎重对待现代传媒的传统文化教学。

  刘德增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中小学校有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下几点应予特别注意:一是重新回归“文化”的本义,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二是重新发掘“经典”,披沙沥金,选取有益于当今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三是重新扬弃“传统”,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为核心,创新行为方式;四是重新做到“日常”,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身养性。(记者 魏海政)


标签:文化教育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