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wdwxtg@qq.com 论文发表QQ:329612706 微信:lianpu13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文化 公共文化 非遗文化
  • 正文内容

非遗培训班走进腾讯,助力数字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

阅读:975 次 作者: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发布日期:2019-05-15 11:18:52
基本介绍:一起问道文艺网分享的非遗文化资讯。

  为了帮助互联网从业人员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助力非遗等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活化和创新,5月13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的指导下,中国民俗学会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TGC腾讯数字文创合办了“腾讯非遗培训班”,邀请5位文化专家走进知名互联网公司腾讯,讲授非遗专项课程,推动互联网公司利用多元化的数字文创的形式对非遗进行更好地挖掘和呈现。

  腾讯互动娱乐自研市场部兼综合市场部总经理、腾讯电竞业务负责人侯淼致辞说,今年TGC腾讯数字文创、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将联合外部研究机构共同启动一个重要的非遗项目,整合腾讯数字文创业务,“通过线上创意互动、线下文创节活动及文化专题纪录片等形式,全面深入地挖掘非遗内涵,探索非遗的现代化传承。借助腾讯的业务能力和平台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腾讯当下的重要战略是“科技+文化”,旗下多个业务部门一直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以游戏、动漫、音乐、影视等形式对非遗进行数字化还原,借助IP的影响力发动大众用户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比如快手、喜马拉雅等也在开展非遗相关的项目和业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领域专家朝戈金认为,如今的非遗保护工作,从立档、搜集、整理到传播等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愿意跟腾讯一起以专业的合作方式来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推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数字时代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授课专家之一,朝戈金的授课题目是《非遗伦理原则与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问题》。他以老鹰之歌、千里走单骑等国内外案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遗伦理的12条原则。对于数字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朝戈金的思考有如下几点:非遗的伦理和著作权保护越来越倾向于对精神权利的保护;在全球普遍保护条款设立之前,个别抢先设立保护条款的国家可能会让自己处理被动地位;涉及到著作权法覆盖的部分,应该按照著作权法操作,“更重要的是突出非遗社区的中心作用,围绕社区开展工作,做一些能够回馈非遗社区和群体的事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曲艺研究所所长吴文科以《曲艺的文化特征及其在数字化时代的应用》为题做了分享。吴文科从曲艺的概念、分类、特性等方面综合诠释了曲艺的文化特征,特别强调指出了曲艺和戏曲的不同之处。在内容为王的数字化时代,吴文科认为曲艺原创严重不足,亟待优质资源的接入,但优点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进步,“希望腾讯能用现代化的、前沿的数字技术进行游戏开发,其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承载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中国神话学会会长叶舒宪的授课题目是《怎样探寻中国文化的基因与原型》,他从非遗四重证据法出发,总结出绵延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基因是玉石文化,对玉的崇拜和信仰。叶舒宪认为,以《山海经》为代表的深化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想象的原型范式,数字时代的游戏等文创作品可以更多从中国神话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

  同济大学教授、著名玄幻小说家朱大可的授课题目是《如何处置我们的文化遗产》。他从灰姑娘、美人鱼等案例来讲述中外文艺作品中的文化原型,也要注意区分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历史,哪些是传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朱大可提出,要想激活传统文化,就需要让将其与当下生活和现代性进行融合,比如《山海经》是一部具有全球视野的神话作品,对《山海经》进行数字化的呈现,也需要考虑其全球性基因,“还要寻找文化的内核,并且要对人性有深度的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以牛郎织女为例讲述了《民间传说的在地化》。他认为理解非遗,就要深度理解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共享性原则,才能在数字时代创作出符合非遗伦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作品。

  来自腾讯六大事业群的130多名参加了现场培训,还有两千多名员工同步观看了直播。会后,多名参与培训的从业者表示,“这样的文化课程,对于丰富文化领域的知识积累,正确理解和创作非遗相关的作品非常有价值,能更好的助力未来工作中对非遗内容的创新和传播。”


标签:非遗文化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